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库 > 正文内容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促织》翻译

网络王子11个月前 (12-27)学习库38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目录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促织》翻译

求促织的翻译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蒲松龄一句一译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

促织原文及译文注释如下: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暮入来而而日日日暮,遂得一头,转侧良久,如有神助:大喜。

未几,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又积数年,益潦倒无赖。因贿赂嘱邑宰为之子纳资出秀才,始得执鞭弭门下。而刻苦自励,终以老蒙一官而已。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一笑。

【注释】

1. 尚:崇尚,爱好。

2. 征:征收。

3. 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4. 试使斗而才: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勇敢善斗的才能。

5. 因责常供:借此责令他经常供应促织。

6. 里正:里长。唐宋时乡村每百家为一里,负责管理户籍、赋税、诉讼等事务。

7. 游侠儿:古称那种重义轻生死、勇于救人危难的人为游侠儿。这里指的是市井中爱斗蟋蟀的少年儿童们。

8. 昂其直:抬高它的价格。直:通“值”。

9. 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居:积、储。

10. 假此科敛丁口:借这个名目来向老百姓摊派费用。科敛:摊派、聚敛。科:聚敛的依据;按照法规向平民摊派费用和赋税等称为“科”。丁口:即丁和口,旧称成丁的人为“丁”,妇女和未成年的人为“口”,唐以来成为户口的代称。

11. 异状:不寻常的形状或样子;特殊的形状或样子。

12. 莫出其右者:没有人能超过它的(指蟋蟀)。出:超过。“右”通“佑”。

13. 琴瑟:泛指各种弦乐器及其演奏乐声。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后以“琴瑟”比喻夫妻或朋友之间的感情和谐、意气相投。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孔颖达疏:“琴瑟专主于和韵也。”这里用以代指乐声或乐曲声。“应节而舞”:即随着乐曲的节奏而舞蹈。“应节”同上文“琴瑟之声”,指乐声或乐曲声。“益奇之”:更加觉得奇怪了。“益”:更。“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认为……奇怪”。

14. 上大嘉悦:皇帝非常高兴。上:指皇宫中的人(皇帝或宫中官员),也可称作“宫中”。大嘉悦:非常高兴、十分满意。“收到你的喜欢啦收到你的喜欢啦

《促织》翻译

《促织》---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词句注释

(1)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2)哀音:哀婉的声音;(3)稳:安;(4)亲:近;(5)得:能够;(6)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7)丝:弦乐;(8)管:管乐器;(9)感激:感动,激发;(10)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原文翻译: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夜间听闻蟋蟀哀婉的叫声从而感秋,至而牵动了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羁旅愁怀。

求促织的翻译

原文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

少年固强之。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少年又大笑。

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少年又笑。

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成大喜。

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成骇立愕呼。

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

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译文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少年,养着一只蟋蟀,自已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

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

(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蟋蟀的笼子里。

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

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了事。

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

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

(接着)试着用猪鬃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少年又大笑了。

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

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

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

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一样。

成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

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

鸡又大步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

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

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蒲松龄一句一译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蒲松龄一句一译如下:

原文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

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

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

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

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

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促织的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

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

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

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年,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

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

此后屡有增补。

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高三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gs61.com/news/44066.html

分享给朋友:

“促织原文及翻译注释,《促织》翻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