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库 > 正文内容

共工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网络王子11个月前 (12-23)学习库33

共工不周山目录

共工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译文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著名的上古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根据西晋张湛列子·汤问的记载,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另一个版本则是共工制定了水利工程计划,颛顼不支持,颛顼与共工之间发生了大战,共工不能得到民众的支持,他决心撞断不周山,以示决心。

共工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控洪水。不周山是传说中的山名,据山海经记载,不周山位于西北方的海外,是黄河的源头。传说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但不周山又是用龙鳞凤羽、青草奇花、和胶泥土所构成,因此又非常脆弱。

总之,这个神话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之一,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齐名。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

怒触不周山

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

担当先锋的大将、浮游,猛扑火神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

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

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

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

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

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

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

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

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

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

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

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

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

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

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

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

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

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

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

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

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

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驱逐共工

时期,在华夏有一个长于耍阴谋诡计的部族叫做共工氏。

共工氏在天上对应着一个坏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红色的头发,性情十分凶恶,嗜杀成性。

共工手下有两个恶名昭彰的恶神:一个是长着九个脑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残酷贪婪,专以杀戮为乐;另一个是长的凶神恶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说话好听的很,天花乱坠,但做起事来邪僻,表面上恭敬,实际上无法无天。

共工氏的头子叫,生的髦身朱发,铁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无穷。

康回为人表面恭敬但内心狡诈,阴谋百出,只是碍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暂时隐忍为上。

伏羲离去后,华夏之民尊奉女娲,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势高险,决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华夏天地间一片汪洋。

女娲忍无可忍,决定引领华夏之民铲除共工。

华夏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为华夏上古时期五帝(、帝喾、、虞舜、颛顼)之一,被称为北方水德之帝。

颛顼帝为人仁德、智慧,当时世,四方慕德而服,鸟兽尽皆感化。

颛顼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别爱好音乐。

当他听到八方来风掠过大地发出熙熙凄凄锵锵的声音时,感觉十分悦耳,便让八条飞龙仿效风声而长吟,命名为《承云曲》,专门用来纪念黄帝。

他又突发异想,令做音乐的倡导者。

扬子鳄鸣声如鼓,背上披有坚厚的鳞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内睡觉,对音乐向来生疏。

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转笨重的身躯仰卧,挥动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发出的声音果然嘹亮。

人间受到颛顼帝的影响,用扬子鳄的皮来蒙鼓。

这种鼓十分贵重,叫鼍鼓。

颛顼帝时期,人们的道德已经发生了变化。

颛顼帝直属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他地方道德已经衰微了。

“君臣富贵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运转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开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边,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时期,华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人想象不到的福分。

伏羲时期,天、地虽也分开,但距离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与大树。

天梯原为神、仙、巫而设,但人间的智者、勇士,却能凭着智谋和勇敢攀登天梯,直达天庭。

那时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神亦可以随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确的。

后来由于地上叛乱,对神不敬,扰乱天庭。

为此颛顼帝命令孙儿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断,以维持宇宙秩序。

共工怒触不周山 译文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共工怒触不周之山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如下:

1、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翻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大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道路上的流水尘埃都在这里汇集。

3、注释

1、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2、触:碰、撞。

3、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日不周。

4、昔者:从前。

5、颛顼(zhuanxu):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6、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7、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8、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9、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高三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gs61.com/news/42218.html

分享给朋友:

“共工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