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库 > 正文内容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暮江吟的作者

网络王子11个月前 (12-24)学习库33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目录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

暮江吟的作者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什么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

“可怜九月初三夜”出自唐·白居易的暮江吟。

全文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暮江吟的作者

《暮江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暮江吟》全诗如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诗的字面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全诗赏析: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一、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三、出处

唐·白居易《暮江吟》

四、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什么意思

一、句子意思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二、句子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三、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

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

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四、注释

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也指晚霞。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真珠:即珍珠。

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五、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

可怜,可爱。

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

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

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

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

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

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

“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

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六、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

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

作者离开朝廷后顿感轻松惬意,于是写下此诗。

七、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新高三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gs61.com/news/42804.html

分享给朋友:

“可怜九月初三夜全诗,暮江吟的作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