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存管信托与结算公司(DTCC)当地时间周五(5月31日)发布的数据,美国交易失败率在当地时间周四(5月30日)小幅上升。当地时间周四的失败结算率为2.71%,而此前两天的平均失败结算率为1.90%。在T+1结算制度实施之前,5月份的平均失败结算率为2.01%。
结算周期加速
美股T+1结算制度于当地时间5月28日在美国推出,T+1结算制度意味着交易在完成后的下一个工作日就必须结算,这比之前的T+2结算制度(需要两个工作日来结算交易)更加迅速。这种加快的结算周期促使市场参与者更快地确认交易,从而提高了确认率。
据了解,DTCC作为负责全球证券交易和结算的重要机构,其职责包括处理纳斯达克交易的结算和清算。该机构发布的数据成为美股T+1结算制度过渡至T+2结算制度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
据DTCC公布的数据,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二晚上9点,约92.76%的交易得到了“确认”――这是结算前的强制性步骤,这超过了DTCC设定的90%的目标。DTCC曾表示,这是维持市场效率和避免交易失败增加所必需的水平。
当地时间周四公布数据显示,截至美国东部时间周三晚上9点,确认率进一步提高至94.55%。连续第二天超过了DTCC自己设定的90%的目标,同时,这与1月底73%的确认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日,T+1结算的CNS(自动化交易结算)失败率为1.90%,非CNS失败率为2.92%,均低于T+2结算制度的月平均率。
当地时间周四的分项数据显示,主要经纪商(PB)确认率为98.6%(高于1月份的81%)、投资经理自动确认率为97.5%(高于1月份的92%)、托管人或投资经理确认率为84.29%(高于1月份的 51%)。DTCC清算和证券服务部经理布莱恩・斯蒂尔表示:“在与行业密切合作三年多之后,我们很高兴这些努力正在推动平稳过渡,包括非常高的当日确认率,目前已升至94.55%。虽然我们为这一进展感到自豪,但我们将继续与美国证券行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美国投资公司协会合作,确保在未来几天和几周内成功实施T+1过渡。”
DTCC报告还显示,在T+1结算制度下,美国国家证券结算公司(NSCC)清算基金从上一季度的128亿美元减少37亿美元至91亿美元。NSCC清算基金从上个月T+2结算制度下的122亿美元减少31亿美元至91亿美元。
DTCC首席风险官蒂姆・卡迪希认为,T+1结算制度的主要优势之一是清算基金大幅减少,资金将被更快释放回市场,这将增强流动性。同时,转向T+1结算制度将提高效率并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
结算失败率开始上升
根据美国存管信托结算公司周五发布的数据,周四的交易确认率从前一天的94.55%小幅上升至94.66%。然而交易结算失败率在周四开始上升至高于平均水平。
数据显示,周四的失败结算率为2.71%,而前两天的平均失败结算率为1.90%。在缩短结算周期之前,5月份的平均失败结算率为2.01%。另外在CNS之外处理的匹配交易的失败率从前一天的2.92%攀升至3.51%,5月份的平均值为3.24%。分析师认为,这一数值的上升及时提醒了投资者,更快的交易结算制度可能会面临潜在的问题与挑战。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曾表示,T+1结算制度可能会增加一些操作风险。随着新规则的最终确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马克・乌耶达表示,结算时间减半将意味着投资者解决交易过程中的错误以及监管机构阻止欺诈行为的时间更少。
尽管在新结算制度下的第三天,结算失败率开始走高,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詹斯勒周五却表示,他认为本周美国证券结算周期的改革进展顺利。“从T+2到T+1的历史性转变到目前为止进展顺利,”加里・詹斯勒在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我们与清算机构和其他市场参与者保持密切联系,继续监控过渡情况,预计今天下午交易量将会增加。”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联合发布的一份声明中提到:“T+1实施后的早期迹象是积极的,但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周与公司和主要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以监控和解决可能出现的任何问题。”
研究公司Value Exchange此前报告显示,市场参与者平均预计T+1实施后的失败率将从实施之前的2.9%上升至4.1%。
与此同时,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今年5月份的指数季度调整结果于5月31日正式生效。在指数调整期间,市场活动通常会增加,基金经理和投资者需要调整他们的持仓,以确保他们的投资组合与调整后的指数保持一致。增加的市场活动可能包括大量的买卖订单,这些都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和结算。
尽管最新数据显示,结算失败率有所上升,但一些行业内部人士表示他们并不担心。“令人惊讶的是,情况比华尔街预期的要好得多,”咨询公司Capco的执行负责人兼该公司T+1全球负责人史蒂芬・里兹表示。“整个行业的测试和准备水平都令人印象深刻。”
截至美国当地时间5月31日周五收盘,新结算制度下尚未发生重大问题报告,外汇市场的流动性稳定。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