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名人简短事例目录
名人故事—发明家贝尔德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店顾客盈门。
一批又一批的顾客涌向店内两间相连的小室。
据说有人发明了一种机器,能把接收到的图像再现出来。
观众们乘兴而来,但扫兴而归。
因为他们看到的仅仅是模糊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
“这不是吹牛吗?这叫什么图像。
”
“追求广告效应,不讲真话,应该告这个所谓的发明者”。
“不是他的错,是百货商店老板的馊主意”。
人们议论纷纷,有一些热心者则不断地向发明者追问:“你怎么不把图像弄清楚些呢?”“你能不能传一只动物什么的给我们看看?”
“对不起、对不起。
目前的技术还没有办法。
”发明家贝尔德在一边无奈而又尴尬地回答着人们的追问。
贝尔德是个不到20岁的英国青年,当时无线电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通讯、广播了。
世界上许多发明家,其中有最伟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大师,都想发明能传播现场实况的电视机。
但都没有成功。
贝尔德却立志要发明电视机。
贝尔德在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廷斯,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实验窒。
但他没有实验经费,只好用一只盥洗盆做框架,把它和一只破茶叶箱相连,箱上安装了一只从废物堆里捡来的电动机,它可转动用马粪纸做成的四周戳有小洞洞的“扫描圆盆”,还有装在旧饼干箱里的投影灯。
几块透镜及从报废的军用电视机上拆下来的部件等等。
这一切凌乱的东西被贝尔德用胶水、细绳及电线串连在一起,成了他发明机的实验装置。
贝尔德知道电视机的原理:应该把要发送的场景分成许多小点儿,暗的或明的,再以电信号的形式发送出去,最后在接收的一端让它重现出来。
贝尔德在他简陋的实验室里年复一年地实验,他实验装置被装了又拆,拆了又装。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1924年春天,贝尔德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
但发射的距离只有3米,图像也忽有忽无,只是一个轮廓。
为了找明图像不清晰的原因,贝尔德又开始了新一番试验。
他想原因也许是电压不足?于是他把好几百个干电池连接起来。
他接通了电路,可是不小心左手触到了一根裸露的连接线,高达2000伏的电压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他昏迷了过去。
第二天的伦敦《每日快报》马上用大字标题报道了贝尔德触电的消息。
贝尔德一时间成了英国的新闻人物。
贝尔德灵机一动,就利用报纸来为他筹集资金。
他设法为记者们做了一次实物表演。
一家小报做了通讯。
伦敦的一家无线电老板闻讯赶来。
表示愿意
提供经费。
但要收取发明的收益的一半份额。
贝尔德同意了这样苛刻的要求。
他的实验装置从黑斯廷斯运到了伦敦。
但经费很快又用尽了。
他的试验似无重大突破。
一家百货店的老板又来同他订了合同。
每周付他25英镑。
免费提供一切材料。
但贝尔德必须在他商店门前操作表演。
现场表演又是失败。
贝尔德生活日见艰难。
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
他只好忍痛把设备的零件卖掉,以此维持生活。
他家乡的两个堂兄弟得知贝尔德陷入绝境后,给他寄来了500英镑。
贝尔德得救了,他立即又投入试验。
成功的日子终于来到了。
终日陪伴他的木偶头像“比尔”的脸部特征被清晰地显现在接收机上了。
这一天是1925年10月2清晨。
“成功了、成功了”贝尔德兴奋地喊叫着冲下楼。
一把抓住一个店堂里的小伙子,拽他上楼,把他按在“比尔”的位置上。
小伙子吓得直打哆嗦,但几秒钟后,他也吃惊地喊叫起来:“真是奇迹,真是奇迹。
”因为德的“魔镜”里映出了他的脸。
贝尔德终于震惊英国,资助他的人纷纷涌来。
贝尔德更新了设备。
开始更大规模的试验。
1928年,贝尔德把伦敦传播室的人像传送到纽约的一部接收机上。
不久,又出现了新的奇迹。
贝尔德把伦敦一位姑娘的图像传送给她正在远洋航行的未婚夫。
贝尔德的名字在全世界传开了。
他申请在英国开创电视广播事业,但没有得到批准。
但要求电视广播的人越来越多。
这个问题提交给议会,经过激烈的长时间的辩论。
议会决定了开展电视广播。
1936年秋,英国广播公司正式从伦敦播送电视节目。
此时的贝尔德又开始埋头研究彩色电视。
1941年12月,贝尔德传送的首批完美的彩色图像获得成功。
可惜的是贝尔德的实验室被希特勒的飞弹击毁了。
但贝尔德重新开始研究。
1946年6月的一天,英国广播公司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但劳累过度的贝尔德却在这一天病倒了,没有收看他的研究结果。
6天后,他离开了人世,终年58岁。
在英国南肯辛顿科学博物馆里,游人能看到贝尔德发明的第一架电视机,还有陪伴他多年的木偶比尔。
比尔咧嘴笑着,仿佛在向游人诉说贝尔德的艰苦发明的故事,也好象在为贝尔德成功而欢欣……
1、鲁班造锯:
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
手被茅草滑破了,渗出血来。
“怎么这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
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他想:要是 也用带有许多小锯齿的工具来锯树木,不就可以很快地把木头锯开了吗?那肯定比用斧头砍要省力多了。
于是,鲁班请铁匠师傅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有锋利的小锯齿的铁片,拿到山上去做实验。
果然,很快就把树木锯断了。
鲁班给这种新发明的工具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锯”。
2、 石磨与云梯
鲁班一年到头,四处奔波,给别人干活。
这一天,他忙了一上午,坐下来休息。
旁边,有一家人正准备做饭,可是没有面粉了。
他们拿来一些麦子,放在石臼里,用沉重的石杵去捣。
捣麦的人累得满头大汗,才捣碎了很少一点。
因为麦粒是椭圆形的,用劲小了,砸不碎;劲大了,又把麦粒砸跑了,真是急死人了。
当时,人们都是用的这种办法。
鲁班决心改革它,为人们解决困难。
又一天,"鲁班来到另一个地方干活,恰巧看到一个老太太正在捣麦子。
老太太年岁大了,举不起石杵了。
她扶着石杵,在石臼里研着麦粒。
鲁班走过去一看,石臼里的麦粒有不少已经磨成了粉。
鲁班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回到家里,鲁班叫他的妻子云氏找来两块石料。
他把石料凿成两个大圆盘,又在每个圆盘的一面凿出一道道槽。
其中的一个圆盘,他还安上了木把。
邻居们都很奇怪,鲁班做的是什么呢?大家都围过来看。
只见鲁班把两个圆盘摞在一起,凿槽的两面相合,有木把的放在上面,中心还装了个轴。
他在圆盘中间放上麦粒,然后转动上面的石盘,麦粒很快就磨成了面粉。
大家高兴极了,鲁班真是为人们立了一大功啊「 这就是两千多年来,在我国农村曾经广泛使用过的石磨。
鲁班生活的年代,正值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休。
那时,每个城市都修有很高很厚的城墙。
守城的将士们关上城门,站在城墙上守卫着。
而攻城者呢,手中的武器不过是弓箭、长矛之类,很难将城攻下。
常常是把城围了多日,干着急攻不下来。
鲁国国王命令鲁班制造攻城的器械。
鲁班想来想去,想起了自己盖房子时用过的短梯。
踏着短梯,能登上房顶,造一个长梯,不就可以爬上高高的城墙了吗?如果在梯子上还能射箭,不就可以打退守城的人了吗?于是,鲁班造出了"云梯"。
这种"云梯",能在乎地上架起来,够上高高的城墙,上面还可以站人射箭。
现代消防器材中的云梯,就是从这个云梯发展演变而来的。
3、
《列子.新论.知人篇》中关于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更表现了他不怕讥讽、刻苦钻研的精神。
故事说,鲁班想雕刻一只凤凰,还没有雕成,就受到别人的讥笑,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终于刻出了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凤凰。
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终于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顽强努力的精神。
4、
《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
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
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5、
鲁班发明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用于设定建筑工程),这项发明可能是受其母亲的启发。
当时其母正在剪裁和缝制衣服,鲁班注视着这一切,见她是用一个小粉末袋和一根线先打印出所要的裁制的形状。
鲁班把这种做法转到一个墨斗中,通过一根线(用墨斗浸湿的线)捏住其两端放到即将制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 ...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