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是谁翻译到欧洲的 反映踏实的文言文

赵氏孤儿是谁翻译到欧洲的 反映踏实的文言文

赵氏孤儿翻译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赵氏孤儿翻译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赵氏孤儿是谁翻译到欧洲的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赵式孤儿"是怎么回事

“赵氏孤儿”的这段故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赵世家》。晋景公年间,奸臣屠岸贾欲除忠烈名门赵氏。他率兵将赵家团团围住,杀掉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全家老小。惟一漏网的是赵朔的妻子,她是晋成公的姐姐,肚子里怀着孩子,躲藏在宫中。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还有一个好友叫程婴。赵朔死后,两个人聚到了一起。公孙杵臼质问程婴:“你为什么苟且偷生?”程婴说:“赵朔之妻正在怀孕,若生下来是个男的,就把他抚养成人,报仇血恨,若是个女的,我就彻底失望了,只好以死报答赵氏知遇之恩。”不久,赵妻就分娩了,在宫中生下个男孩。屠岸贾闻之,带人到宫中来搜索,没有找到赵氏母子的藏身之处。母子俩逃脱这次劫难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屠岸贾这次没找到孩子,绝对不会罢休。你看怎么办?”公孙杵臼一腔血气地问:“育孤与死,哪件事容易?”程婴回答:“死容易,育孤当然难。”公孙杵臼:“赵君生前待你最好,你去做最难的事情。让我去做容易的事情——我先去死吧!”恰好程婴家中也有一个正在襁褓中的婴儿,程婴含泪采取了调包之计,将自己的孩子抱上,与公孙杵臼一齐逃到了永济境内的首阳山中。让妻子带着赵氏孤儿朝另一个方向逃去。屠岸贾闻之,率师来追。程婴无奈只好从山中出来说:“程婴不肖,无法保生赵氏孤儿。孩子反正也是死,屠岸将军如能付我千金,我就告诉你孩子的藏身之处。屠岸贾答应了。程婴领路,终于找到隐匿山中的公孙杵臼和婴儿。杵臼当着众人的面,大骂程婴,他一边骂一边佯装乞求:“杀我可以,孩子是无辜的,请留下他一条活命吧!”众人当然不允。程婴眼睁睁地看着亲生儿子和好友公孙杵臼死在乱刀之下。程婴身负“忘恩负义,出卖朋友,残害忠良”的“骂名”,偷出赵氏孤儿来到了山高谷深、僻静荒芜的盂山隐居起来。这一隐居就是十五年,就是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中,穿梭着一老一少的身影;就是这片世外桃源的泉林中,回荡着一老一少的对话;就是这片与世隔绝的沟谷中,积聚了一老一少的复仇力量。赵氏孤儿,终于长成了顶天立地的汉子。苍天不负有心人,程婴与赵武,在朝中韩厥的帮助下,里应外合,灭掉了权臣屠岸贾。赵氏冤情大白于天下,程婴忠义大白于天下,公孙杵臼忠烈大白于天下。最后的程婴,并未品味胜利的美酒,十数年积聚的丧子之痛,丧君之痛,丧友之痛一并袭上心头,程婴自刎而死,赵武为此服孝三年。中国历史上如果没有这段传奇的故事,战国时代的名门望族赵氏何能复兴?何能有后来雄霸天下的赵简子赵襄子?何能有韩赵魏三家分晋?何能有后世的“三晋”称谓? 后世为纪念忠烈千秋的程婴,公孙杵臼,在藏山立庙以祀。庙曰“文子祠”以赵武之谥号赵文子命名。现存山门、牌楼、戏台、钟鼓楼。碑坊正殿、寝宫、梳洗楼等三十余处遗迹依山而建,雄伟壮观,气势万千。近年来,当地爱我论坛又在“文子祠”附近修建了“春秋战国城”,增设了群雄殿、将相府、忠烈馆、古战场等新的仿古建筑,使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春秋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三晋历史。大将军屠岸贾凶暴残忍,专权误国,陷害忠诚正直的大夫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抄斩赵氏满门。一夜之间,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家属、奴婢等共计三百余口,倒在血泊中,做了冤鬼。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因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以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但这一切都逃不过屠岸贾的眼睛,他早已下令,把内宫封锁起来。庄姬公主以看病为名,把赵家的挚友、乡间医生程婴召进内宫,含泪请求程婴救孩子出宫。程婴把赵武放进药箱准备带出宫门。守将韩厥见程婴一腔正义,十分感佩,放走程婴和赵武,自己拔剑自刎。屠岸贾追查不到赵氏孤儿的下落,气急败坏,宣布要把全国半岁以内的婴儿全部杀光。为了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所有无辜的婴儿,程婴与退职年迈的大夫公孙杵臼商议,用假相瞒骗屠岸贾:程婴献出自己亲生儿子代替赵氏孤儿,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去向屠岸贾告发。屠岸贾听信了程婴的举报,残忍地杀死了公孙老人和“赵氏孤儿”。晋国上下目睹了这场血腥屠杀,敢怒而不敢言,人们在背后无不切齿痛骂程婴的卖友求荣。程婴面对这一切,只有强忍悲愤,默默承受。十几年来,程婴苦心教育,把赵武培养成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接近屠岸贾,他让赵武认屠岸贾为义父。终于有一天,他把真相告诉了赵武。在守边归来的大将军魏绛的鼎力相助下,赵武拔剑刺向仇人,并告之自己便是他斩不尽、杀不绝的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曾于1775年被法国著名文学家伏尔泰翻译成《中国孤儿》,在欧洲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反映踏实的文言文

1. 古文那个词形容安稳

形容安稳的词语有:

1、安然如故

解释:指还像原来那样安安稳稳。

读音:ān rán rú gù。

引证: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

例句:只有你安然如故,我才可以放心离去。

2、安家乐业

解释:指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读音:ān jiā lè yè。

引证: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薄收赋税,毋殚民财,使天下梨元咸安家乐业。”

翻译:少征收赋税,不要耗尽人民的财物,使天下民众都能有安稳的劳动和生活。

例句:从此以后,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景色迷人,成了人们安家乐业的绿色福地。

3、安若泰山

解释:形容极其平安稳固。

读音:ān ruò tài shān。

引证:唐朝李延寿《南史·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翻译:自己称自己平安稳固,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过。

例句:虽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新建的大坝却仍然安若泰山。

4、安居乐业

解释: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读音:ān jū lè yè。

引证:春秋老子《道德经》:“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使人民只有结绳这样的欲望,而不会勾心斗角算计多多。吃着自己的想吃的粮食,穿着自己想穿的衣服,住在自己想住的房子,保持着自己祖辈传承的风俗习惯。两个相邻的国家,即使对面就能看见,鸡犬的声音都能互相听见,但是两个国家的人们有了喜事或丧事都不会互相来往。

例句:只有社会秩序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5、清闲自在

解释:指清静空闲,无拘无束。形容生活安闲舒适。

读音:qīng xián zì zài。

引证:元代王实甫《丽堂春》第四折:“老夫自谪济南歇马,倒也清闲自在。”

翻译:老夫自从被贬官到济南,停止工作以后,倒也清静空闲,无拘无束。

例句:爸爸退休之后,日子过得清闲自在。

赵氏孤儿用德语怎么说

das Waisenkind von der Familie Zhao.

德语(Deutsch),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包括高地德语与低地德语两大系列的数十种方言。德语共同标准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它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大部、波兰大部、列支敦士登、卢森堡、法国东北部、意大利东北部,比利时东部,使用。另外,在德国的前殖民地内,例如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喀麦隆、加纳、多哥、贝宁拥有大量德语的学习者,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中,仍有少量的说德语的少数民族。欧洲语言管理中心2015年9月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使用德语各方言的人数以及德语的学习者将近1亿7千7百万人,其中母语使用者9千5百万,作为第二语的使用者为1千2百万,外语学习者多达7千万,是世界上最常被学习的外语之一。

德语各方言差距巨大,词汇不同,语法也不一样,彼此无法通话。高地德语指阿尔卑斯山和临近的德国南部山区,德语的Hochdeutsch一词常常被用以指称标准德语,而非高地德语诸方言。低地德语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沿岸地区,低地德语通常又分为三大体系:东低地德语、低地萨克森语、低地法兰克语。

德语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规则,掌握了发音规则(一般需要10课时左右),就可以顺利阅读一般的德语文章。

一般单词表和词典中都没有为德语单词标注音标。需要根据德语的发音规则来读,如果有特殊情况,例如来自其他语种尚未被德语化的词,一般都会标注发音。

德语一共有42个音素,元音音素19个,辅音音素23个。

德语中名词分阳性,中性,阴性三种。不能和汉语中对应来分词性。德语的女孩(M?dchen)。初学德语,要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后才能找到内部的一点点所谓的规律。以词形为例,以-er,-or,-ist,-ant,-ent结尾的表示职业的名词多为阳性;以-e,-ung,-heit,-schaft,-in,-t?t,-tion,-ssion,-sion,-ie结尾的名词多为阴性;而以-chen,-lein,-nis结尾的名词多为中性。

德语中动词要变位。根据人称时态的变化动词要有相应的变化,还有第一分词,第二分词的变化等。

德语的语序分正语序,反语序,尾语序三种。

马若瑟的《赵氏孤儿》

凡是对中法文化交流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元剧《赵氏孤儿》最早 是由法国传教士马若瑟译成法文,于1735年发表在耶稣会杜阿尔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志》第三卷,伏尔泰从中得到灵感而创作了悲剧《中国孤儿》。很多华人学者发表了比较伏尔泰悲剧和纪君祥原作的文章,也有不少人评论过伏尔泰悲剧和马若瑟译文的区别,或者

马若瑟译文是否忠实于纪君祥原作。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却长期受到忽略: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赵氏孤儿》?这个问题,必须在研究了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马若瑟通信手稿和法国18世纪的文化背景后才能得到回答。

表面上看,一个在华耶稣会士翻译的中国剧本发表在耶稣会主持的介绍中国的著作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因此似乎根本用不着去问为什么。可是马若瑟当初却并没有把这篇译文交给杜阿尔德,而是托人交给当时皇家铭文美文学院的院士傅尔蒙,并在给他的亲笔信中明确地把稿件的发表权交给他。但耶稣会的送信人却把稿件交到了杜阿尔德手中,他发表《赵氏孤儿》时,并没有征得傅尔蒙或马若瑟的同意,因此引起了傅尔蒙的强烈抗议。马若瑟为什么翻译《赵氏孤儿》并授予傅尔蒙发表权,而没有把它寄给耶稣会的上级?为什么选择了纪君祥的剧本,而不是其他作品?为什么杜阿尔德非要发表这部本应该给傅尔蒙的译作?本文试图简明扼要地回答这些问题。

马若瑟翻译《赵氏孤儿》的动机和他的索隐派神学观点密切相关。他认为中国的古典经籍包含基督降临的预言,这些基督教的痕迹也体现在汉字的构造中。他因此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罗马教廷和耶稣会上层把索隐派观点视为异端,严禁发表。马若瑟始终相信他的观点是说服中国人信教的最佳方法,因此以毕生的精力研究中国语言和经典,并不顾上级的禁令想方设法要在欧洲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时日不多,马若瑟已近晚年,又被流放到了广东,生活和研究条件都很差,和外界交流也很困难,多年来试图发表自己观点的请求始终受到耶稣会上级的拒绝。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了和傅尔蒙的通信。那是1725年,他已经59岁了。他们的通信一直持续到1733年。在信中他一再向傅尔蒙提出的请求,是希望能在法国发表他的索隐派著作。由于自己的作品被耶稣会禁止出版,他希望这些论文出版时不要署上自己的名字,也多次对傅尔蒙说过他可以把收到的著作做作自己的东西发表。他多次说到傅尔蒙是他认识的唯一有能力帮他传播他的理论的人。傅尔蒙既然在法国是中文权威,马若瑟希望他能看懂自己的著作,并会被说服。他寄给傅尔蒙的最重要的作品,是《汉语札记》。这是马若瑟积多年心血写成的详细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著作,他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传教士和欧洲学者,包括傅尔蒙本人学习中文。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宣传索隐派理论,但因为只有懂中文的人才可能懂得和接受索隐派的理论,所以教人学中文对马若瑟是至关重要的。

马若瑟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翻译《赵氏孤儿》的,那是1731年年底。他不惜代价也要让欧洲学者知道中国古代经典的价值。至于《赵氏孤儿》的译文嘛,那就算是送给傅尔蒙的礼物,他可以当自己的作品发表。从信中看来,前后用于翻译的时间很短,他自己说用了七八天的时间,这应该说是可信的,因为他同年11月10号的信中还只字未提此事,而译文是12月4日发出的。当时去欧洲的船很少,马若瑟常常在船出发之前的一两个月写好多封信,最后一起发出。这一次,他决定翻译《赵氏孤儿》,而且必须赶在船出发之前完稿。《汉语札记》寄出已经三年了,如石沉大海,他自己的生命也近末路。马若瑟当时还不知道的是,傅尔蒙也写了一本中文语法书《中国官话》,并想通过此书的发表来证明自己是欧洲最权威的中文专家。马若瑟希望傅尔蒙做自己的接班人,傅尔蒙却把马若瑟当做竞争者。傅尔蒙书中有不少根据拉丁语语法想当然地生造出的中文里根本不存在的句式,这种错误只有既没有和中国人接触,又没有读懂过什么中文书的外国人闭门造车才能想出来。更严重的是,傅尔蒙抄袭了耶稣会传教士万济国的语法书《官话语法》。傅尔蒙把《汉语札记》束之高阁,直到近百年后,才被当时的汉学家阿贝尔-雷慕沙在皇家图书馆发现,给予高度评价。

《赵氏孤儿》的译文比《汉语札记》要幸运得多,那也不是因为傅尔蒙良心发现。马若瑟所托的两个送信人把包裹先交给了耶稣会的杜阿尔德,后者当时正在编辑《中华帝国志》,就把《赵氏孤儿》的译文用上了,然后又把包裹还给了傅尔蒙。傅尔蒙见到此剧发表后很是吃惊,公开指责杜阿尔德,并以马若瑟的亲笔信为证。这场笔墨官司打了很多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傅尔蒙有理。马若瑟确实在信中对傅尔蒙说过:“如果您认为它值得出版,您可以用您的名义印出来,用不着担心人指责您剽窃,因为朋友之间一切共享,因为我给您了,因为如果您费心校阅它的话,您的贡献是最大的。”如果只看了这几句话,谁不会认为是傅尔蒙有理呢?杜阿尔德的作为我们不敢恭维,但在这件事上,傅尔蒙若有自知之明,也应该明白自己不配这份礼物。我们从他一贯的所作所为可以肯定,他不会给《赵氏孤儿》更好的归宿。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出发,当然是杜阿尔德做了件好事。耶稣会虽然严禁发表马若瑟的索隐派著作,但《赵氏孤儿》本身的内容和索隐派毫无关系,尽管我们现在知道,马若瑟翻译此剧的前后经过却与他的索隐派观点密切相关。

马若瑟为什么在百种元剧中选择了《赵氏孤儿》?首先我们可以肯定他不是随便找了一个剧本来译。《元人百种》所有的插图都集中在第一册里,一共有224幅,每幅插图尽管有题目,但这个题目和剧本的标题并不对应。马若瑟给每幅插图都标上了对应的剧本号码,又把这个号码标在对应的每册书上和每个剧本前,这至少需要对每个剧本都浏览过,因此他显然是选择了这部剧。这出剧在元剧中的确最符合当时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观念: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时间不超过24小时,地点不变,主要情节一贯到底);主题来自古代历史,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重大题材;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也必须用诗体。因为是翻译作品,最后一点可以不计,不过元剧至少唱词和韵白是诗体的。中国戏剧从来都不讲究时间和地点一致,但除此而外,《赵氏孤儿》在其他方面都严格合乎法国悲剧的要求。另一方面,剧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也是吸引马若瑟的原因之一。耶稣会一贯主张用悲剧人物的英雄品格教化世道人心。尽管马若瑟因为索隐派观点与耶稣会上层有了很深的矛盾,但他毕竟是长期受耶稣会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者,因此在美学观点上应当说是一致的。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为了国家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忠义道德,正合乎这种悲剧观。许多18世纪理论家还主张像希腊悲剧一样,男女之情不应当是悲剧的主题,他们常常批评法国悲剧中爱情占的地位过分重要,违背了希腊悲剧的精神。耶稣会更进一步主张悲剧中彻底排除爱情,甚至尽量不要有女性角色,除了母亲,妻子或殉道的处女外。有人或许会认为这种主张证明耶稣会代表落后和蒙昧的势力,不过我们不要忘了伏尔泰也在30年代作了《凯撒之死》,并十分自豪自己能写出一部既没有爱情也没有女性角色的剧本。《赵氏孤儿》中没有男女之情,唯一的女性角色是晋室公主,“孤儿”的母亲,而且她在第一折中就自缢身亡了。元剧中恐怕没有另一出戏比《赵氏孤儿》更符合这一系列的条件了。著名元代悲剧中,无论是《窦娥冤》、《汉宫秋》还是《梧桐雨》,都没有如此切合。我们可以推断,马若瑟是在熟悉元剧的情况下,挑选了一部优秀的中国作品,它同时又最适合法国包括法国耶稣会的美学观念。翻译家运用这样的选择标准,应该说是很高的了。我们了解了他的美学背景后,就不会奇怪他为什么没有从自明以来就以元曲四大家著称的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的作品中选择。

杜阿尔德发表马若瑟的译作时,正值法国文坛又一次掀起了有关戏剧的论争。反对者和推崇者对戏剧的教化功能争论不休:戏剧一定是伤风败俗呢,还是可以弘扬道德?在法国各种宗教派别中,耶稣会一直持入世的主张,对法国文化生活介入很深。他们是教育家,把戏剧当做教育学生的重要方法,法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很多都是他们的学生;他们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也有不少成员活跃于巴黎的文化沙龙里;他们发表的本会传教士从各国寄回的书信更是知识界了解异域的重要信息来源。他们的立场一直是一些极端保守的教派攻击的对象,尤其势力也很大的冉森教派,是他们的死敌。耶稣会必须捍卫戏剧,让公众知道戏剧可以教化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赵氏孤儿》为耶稣会的立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而且这部悲剧中没有任何迷信的成分,对耶稣会在礼仪之争中的立场也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我们因此可以理解杜阿尔德为什么不能放弃发表《赵氏孤儿》的机会了。

综上所述,马若瑟是为了在欧洲传扬自己索隐派的神学观才翻译了《赵氏孤儿》,并且把它寄给了傅尔蒙。他是在熟悉元剧的条件下选中了《赵氏孤儿》这个剧本,因为它最符合法国悲剧的标准,甚至符合耶稣会对悲剧的要求。耶稣会尽管反对索隐派,却认定这出剧本能为《中华帝国志》一书增色,因而杜阿尔德不顾一切也要发表它。这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幸事。

文言文翻译

翻译如下:

赵朔的妻子是成公的姐姐,有赵朔留下的身孕,她逃到景公宫里躲藏起来。赵朔的一位门客名叫公孙杵臼,杵臼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你为什么不死?”程婴说:“赵朔的妻子有身孕,如果有幸是男孩,我就奉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再慢慢去死。”过了不久,赵朔的妻子分娩,生下男孩。屠岸贾听到后,到宫中去搜查。

夫人把婴儿放在裤子里,祷告说:“赵氏宗族要是灭绝,你就大哭;如果不会灭绝,你就不要出声。”搜查到这里的时候,婴儿竟然没有声音。脱险以后,程婴对公孙杵臼说:“今天一次搜查没有找到,以后一定要再来搜查,怎么办呢?”公孙杵臼说:“扶立遗孤和死哪件事更难?”

程婴说:“死很容易,扶立遗孤很难啊。”公孙杵臼说:“赵氏的先君待您不薄,您就勉为其难吧;我去做那件容易的,让我先死吧!”于是两人设法得到别人家的婴儿背着,给他包上漂亮的小花被,藏到深山里。

程婴从山里出来,假意对将军们说:“我程婴没出息,不能扶养赵氏孤儿,谁能给我千金,我就告诉他赵氏孤儿藏在哪里。”将军们都很高兴,答应了他,就派兵跟随程婴去攻打公孙杵臼。杵臼假意说:“程婴,你这个小人哪!当初下宫之难你不能去死,跟我商量隐藏赵氏孤儿,如今你却出卖了我。

即使你不能抚养,怎能忍心出卖他呢!”他抱着婴儿大叫道:“天哪!天哪!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将军们不答应,立刻杀了杵臼和孤儿。将军们以为赵氏孤儿确实已经死了,都很高兴。然而真的赵氏孤儿却仍然活着,程婴终于和他一起隐藏到深山里。

过了十五年,程婴、赵武攻打屠岸贾,诛灭了他的家族。景公重又把原属赵氏的封地赐给赵武。到赵武行了冠礼,已是成人了,程婴就拜别了各位大夫,然后对赵武说:“当初下宫的事变,人人都能死难。我并非不能去死,我是想扶立赵氏的后代。如今赵武已经承袭祖业,长大成人,恢复了原来的爵位,我要到地下去报告给赵宣和公孙杵臼。”

赵武啼哭叩头,坚持请求说:“我宁愿使自己筋骨受苦也要报答您一直到死,难道您忍心离开我去死吗?”程婴说:“不行。他认为我能完成大事,所以在我以前死去;如今我不去复命,就会以为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就自杀了。

第一部被介绍到欧洲去的中国古典戏曲是

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冤报冤》。《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春秋时期,权臣屠岸贾灭族赵氏,晋国公主将赵氏血脉托付给民间医生程婴,程婴与公孙杵臼决议用牺牲程婴之子来换取全城婴儿与赵孤的生命,最终赵孤长大成人后复仇的故事。

《赵氏孤儿》被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成法译本,于18世纪初期传入欧洲。这部作品在欧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对欧洲的文艺创作和启蒙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好了,关于“赵氏孤儿翻译”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赵氏孤儿翻译”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赵氏孤儿翻译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