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备考资料推荐 黄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备考资料推荐 黄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谢谢大家对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问题集合的提问。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感兴趣的人,我期待着和大家分享我的见解和解答各个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人高考《大学语文》备考资料推荐

本书是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的复习备考配套辅导资料,根据考试大纲的考察要求,结合相关考试辅导教材及复习资料精心编写而成,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

历年真题

精选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历年考试真题,每道真题均提供详细答案解析。学员可以熟悉真题的考试特点,巩固知识点并测试自己的水平。

章节题库

根据考试大纲的考察要求,精心整理汇编了典型常考题,涵盖考试全部知识点及重点,并对每一道试题进行详细解析。

模拟试题

根据历年考试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成人高考专科起点升本科《大学语文》考试真题一样。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求2000—2009年高考全国I卷 语文试题 诗歌鉴赏及答案

09 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 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分)诗歌描绘了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4分)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指势力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 ,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 注〕 ① 潘大临(约1057 一1106 )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 l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 2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5分)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和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答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情绪的,给2分,没能答出“政治上失意”的,最多给1分;能从一、二两句的分析中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从三、四两句的分析中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的,经3分。

意思答对即可。

07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1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想排遣又无法排遣,

2将郁郁之情融人景物和动作描写之,景物与情感契合,寓情于景)

0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

(1) 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 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0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黄冈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部分试题及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炽热 整饬 叱咤风云 插翅难飞

 B.悚然 宿怨 肃然起敬 夙兴夜寐

 C.取缔 孝悌 瓜熟蒂落 有的放矢

 D.硕大 回溯 媒妁之言 数见不鲜

 答案解析A(A项全部读chi:B项“悚”读song,其余读su;C项“悌”读ti,D项“溯”su,其余读shu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无上光荣 仗义执言 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B.故步自封 鸠占鹊巢 委屈求全 融会贯通

 C.人才荟萃 针贬时弊 一愁莫展 老羞成怒

 D.无庸置疑 脱颖而出 不径而出 纷至踏来

 答案解析B(A项全对;B项屈—曲,汇—会;C项汇—荟,贬—砭,愁—筹;D项颖—颍,径—经,踏—沓。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当今社会,环保意思、环保观念已深入民心,新型的环保产品蔚见大观,层出不穷。

 B.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

 C.那些以权谋利的贪官初次尝到甜头,私欲便急速膨胀,得陇望蜀,一步步滑向深渊。

 D.今年的节日祝福一改往日的无声和黑白面孔,绘声绘色的彩信祝福越来越收到手机用户的喜爱。

 答案解析C(A“蔚为大观”是形容盛大的景象,用在这里不当;B“因人成事”会死自己没有本事,依靠别人办成事的意思。D“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或描绘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应改为“有声有色”。)

 4.下列各句中,有病语的一句是

 A.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出台一系列产业振兴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B.就在2月20日凌晨4点到了的时候,从ESPN最先传来消息,火箭、灰熊以及魔术达成了三方交易,火箭队的首发控卫阿尔斯通被送走,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笔愚蠢的交易。

 C.春节前夕,党和政府向困难群体发放90亿元补贴,受惠人数高达7400多万人。

 D.工作要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注重学习借鉴其他单位,提升单位形象,提高服务质量。

 答案解析B(A项在“经济社会”前加上“进一步推动”;C项去掉“多”字;D项宾语残缺,在“其他单位”的后面加上“的好的做法”)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对于中国“新星”号货船被俄罗斯边防军击沉一事,俄罗斯于2月19日发表申明说,俄边防军的开火行为是合法的。

 B.“问我吗?记者。”57岁的李文斌激动地说,“过年了,我们有新房住,有肉吃,有酒喝,这哪像是刚刚受了大灾。”

 C.假若我们都能对那些给我们提供“理所当然”方便的人说声“谢谢”,我们这个社会还会不和谐吗?还会不温暖吗?还会感到人情冷落吗?

 D.“高考之痛”,并非新症状。上海、北京“痛”过,后来在单独命题中治好了伤疤。现在南京又“痛”了,可是我们的教育部门难道没有智慧寻找到“去痛片”?

 答案解析B(吗?记者。“应改为”问我吗?记者“)

  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之演变

 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之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可以说,如今中国的外交理念已形成一个体系,其基石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杠杆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远景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道路是和平外交政策,办法是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一特征,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五项原则。这些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共同愿望。在过去30年里,中国***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其一,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的发展是:“睦邻”派生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友好”派生出各种说法的“伙伴关系”如“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互利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被提升到与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并列的高度。中国外交中还注入了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如“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这都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其二,从不同角度确立对象国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叫作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大国关系是关键,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其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平发展的意思,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加速社会建设……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由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时代发展潮流几方面因素决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冷战后也抛出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这些“理论”虽曾风靡一时,但多半是要么夭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装。

 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第二特征,是在务实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其一,关于和平发展与和平崛起的关系。和平发展是主观既定方针,和平崛起则是客观表现形态,两者本质相同。

 其二,关于中国对世界影响的评估。对于中国影响力的评估,既不应过誉,也不必忌讳。

 其三,关于“中国威胁”与“中国机遇论”的较量。如今“中国机遇论”在国际上越来越占上风,但“中国威胁”仍有市场。中国有句名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之,众必非之。”这也可用来解释“中国威胁”的诱因之一。

 其四,关于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解。“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大同世界”,愿望再好,也只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6.下列对“继承传统,与时俱进”这一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传统,与时俱进“指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提出新举张、新倡议。

 B.中国率先于1953年酿成、随后于1954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十年来在传承与弘扬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力图开拓创新。

 C.传统的”睦邻”派生出“双赢、共赢”;“合作”派生出“和平与发展”、“和为贵”等。

 D.一些富有感染力的文化传统因素渗透到中国外交中,这些反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答案解析C(“合作”的发展表述错)

 7.根据原文,下列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之所以选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了在务实的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B.30年来中国在外交领域非常活跃,通过不断提出新主张、新倡议,来达到优化环境、扩大影响、树立形象和趋利避害的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属于“这些新主张、新倡议”,这是中国传统的外交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二战结束之后广大新独立国家维护主权和建立国家新秩序的共同愿望,中国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来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

 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对立物,在冷战后出现了不少新提法、新花样,但这些新提法、新花样没有任何市场。

 答案解析B(A“消除误解”是外交理念变化的特征;C“中国正是抓住这一契机来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属无中生有;D太绝对,原文为“曾风靡已是,但多办是要么天折,要么用冠冕堂皇的外衣加以包装”。)

 8.下列不属于“30年来中国外交理念之演变”的一项是

 A.“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合作”,这是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政策化,其中包含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传统主张,随后把这一传统主张加以发展。

 B.中国从原先重视发展双边关系,到后来越来越积极参与多变活动。

 C.中国率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中国外交理念体系的基石。

 D.中国外交理念变化的特征表现,一是继承传统,与时俱进,二是在务实基础上让外界消除误解。

 答案解析C(没有演变的内容)

 9.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整整30年,与国内政策相适应,外交理念也在发展变化。

 B.“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内涵界定,如果将其随意解释夸大为“不同世界”,愿望是好的,效果将适得其反。

 C.加速社会经济建设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所以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D.“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可以说是产生“中国威胁”的根本原因。

 答案解析D(原文为“这也可用来解释”中国威胁“的诱因之一”。可见并非根本原因。)

语文表现手法,高考必备秘籍!

高考语文作文,语文表现手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考语文作文的答题格式,帮助大家掌握语文表现手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题目分析

拿到题目,先别急着动笔!先读懂题目背后的意图和考点,找出要用到的语文表现手法。

准备素材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从课本、阅读、生活里搜集相关素材,重点素材更要整理得井井有条,写作时随时调用。

梳理思路

素材准备好,接下来要做个“素材大排档”!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确保文章流畅、有条理。

运用语言表现手法

让文章更出彩!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这些手法让文章更生动、形象、感染力十足!

注意细节

别忘了细节决定成败!句子结构、语法、标点、词语搭配,都要仔细打磨,让文章语言更精准、规范。

结尾总结

收尾要精彩!简洁概括全文,突出主旨和立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2008高考语文四川延考区2008年8月24日

· 2008高考语文上海卷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宁夏海南卷全国卷3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山东卷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四川卷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江西卷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2008年6月9日

· 2008高考语文天津卷详解2008年6月8日

· 2008高考语文湖南卷详解2008年6月8日

· 2008高考语文北京卷详解2008年6月8日

· 2008高考语文福建卷详解2008年6月8日

· 2008高考语文浙江卷详解2008年6月8日

· 2008高考语文全国卷二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江苏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重庆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江西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广东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湖北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安徽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 2008高考语文全国I卷详解2008年6月7日

好了,今天关于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湖北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语文试题试卷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