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瞭望访谈(今日热搜:#培育新质基因 服务首都发展——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解读)

瞭望·瞭望访谈(今日热搜:#培育新质基因 服务首都发展——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解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学校是“十四五”期间唯一参与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市属高校,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占比达...更多知识由小编为你整理了《瞭望·瞭望访谈》详细内容,欢迎关注学习。

瞭望·瞭望访谈(今日热搜:#培育新质基因 服务首都发展——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解读)


瞭望·瞭望访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

学校是“十四五”期间唯一参与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市属高校,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占比达70%

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超10亿元,承担各类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超100项

强化与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统筹,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开展学习创新,随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创新成果、产业需求向育人实践转化

毕业生薪酬指数稳居全国高校前40名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程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信息类学科齐全、信息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37年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此后多源汇流、辗转合并成为现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伴随民族复兴和新时代首都建设的步伐,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锚定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将发展定格在不断向好的历史图景上。2011年9月,学校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面对新时代首都产业结构持续向“高精尖”迈进,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如何共赢智能未来?如何激荡蓬勃生机培养创新人才?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探寻这所历史厚重又朝气蓬勃的首都高校在新时代静水流深的变革。

全链条、全方位优化提升育人环境

《瞭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解江凌: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开拓者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先后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拉制硅锗单晶设备的TDR-36型单晶炉,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的研发,创造和见证了共和国机械工业、国防工业、计算机科学起步、发展、壮大的历程,走出了“实业救国、工业报国、信息强国”的砥砺前行之路,积淀形成了信息科大鲜明的信息特色、国防特色、行业特色。

学校1958年开始本科教育,198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2021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3年获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构建起本硕博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拥有各类国家级、北京市级人才40余名,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团队近40个。我校的各类机器人创业项目在智慧养老、无人勘测、智能办公等应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自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设立以来,我校持续位列TOP2%。毕业生薪酬指数稳居全国高校前40名。

《瞭望》:走进学校,能感受到这里校园美、环境优,充满朝气与活力,这背后体现了学校党委怎样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解江凌:美丽的校园是办学环境质的跃升。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和宽阔充盈的办学空间让师生有了更多获得感,对发展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新的历史方位下,对于学校来说,重塑办学模式、大学文化,涵养充盈丰盛的大学之道,全方位提升办学水平是当务之急。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党委明确了“建设信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蓝图,凝练了“外树形象、内聚力量、服务师生、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建设“全年大学”的目标,倾力打造温暖校园、安静校园、活力校园。

实践中,建设温暖校园,就是要多服务、多倾听,关心和办好师生身边的点滴小事,营造更加温馨、真情、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师生舒心地学习工作。建设安静校园,就是要少开会,少发文,不做无用功,多一些学术讲座和文化活动,营造更加宽松、清新、静谧的学术学习环境,让师生安心地育人读书。建设活力校园,就是要建机制,搭平台,营造更加蓬勃、向上、进取的发展环境,让师生用心地干事创业,让付出者有收获,让努力者有所得。

在这个目标理念的凝聚下,学校以“勤实信行”作风建设为牵引,从显性的物理环境、隐性的人文环境切入,全链条、全方位优化提升育人环境。建设了现代化的智慧餐厅、文体场所,引入了校园肯德基、瑞幸咖啡、天猫超市等优质社会服务;学生一站式服务有声有色,各类高端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校风学风持续向好,整个校园活力迸发、欣欣向荣。这些充分表明,信息科大是一片用心用情、护佑师生成长成才的沃土,是师生心中温暖、安静、充满活力的心灵栖息地。

育动能 筑优势 促深融

《瞭望》: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方面,学校有哪些切实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解江凌:城市为大学提供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大学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首都高等教育资源富集,发展空间广阔,生存竞争也很激烈。对于信息科大来说,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行稳致远;只有真正融入,才会大有可为;只有心怀感恩,才能双向共赢。

我们的发展始终彰显一个理念,就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育动能、筑优势、促深融,把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深植于首都经济社会的广袤沃土上。

一是推动结构耦合。以首都创新竞争力和产业布局为导向,锚定数字“新赛道”,聚焦“一核两翼”,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育动能、筑优势。遵循“分层突破,分类发展,精准发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路,强化信息和国防特色,促进学科交叉,努力建设智能感知科学与工程新兴交叉学科平台项目,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信息 智能 ”等新工科、新文科一流专业建设组群,把学科专业体系全方位融入国家和首都产业创新体系,提高人才培养适配度。

学校是“十四五”期间唯一参与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市属高校,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占比达70%,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数占可申请数的近70%,超70%毕业生在京津冀地区就业。

二是强化创新支撑。面向国家、北京市高精尖产业战略需求,凝练形成光电检测与智能感知、高动态导航与智能控制、机电测控与智能装备、信息安全与智能计算、知识管理与智能决策五大优势科研领域。建设了34个省部级和行业重点科研机构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入选首批北京市概念验证平台,培育了北京市市属高校唯一一家上市公司,获得过9次国家科技大奖。

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超10亿元,承担各类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超100项,与400余家北京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项目800多项,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抗震救灾、水下探测、医疗健康、乡村振兴、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是创新教育服务。深度融入首都“三城一区”、“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在厘清学科科研发展布局、产教学研融合机制和落地路径的基础上,与昌平、通州、密云、怀柔等区深度合作,搭建政产学研用合作研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实验室共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与张家口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通州区共建信创小镇,与北京市经信局、昌平区共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此外,根植文化自信、切实承担文化使命,学校与国家文物局共建文物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承担“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课题,加入中泰大学联盟,与百余所全球高校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有效融入支撑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瞭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需求,信息科大将如何回应需求、培育更多新质人才?

解江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高校肩负创新和培养新质人才的双重使命。实践中,新质人才培养存在不少困难。比如,学科专业壁垒依然存在,创新前沿、产业动态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有限,高校、企业、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深度融合的生态尚未形成,等等。这些也是当前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难点、卡点、堵点。

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节点,高校必须回应新质生产力对教育产业发展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以躬身入局的姿态,主动担当、深化改革,厚植高质量发展之基,让人才培养跟上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脚步。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教育强国的任务、使命、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抓好人才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全面审视育人目标、育人过程、育人生态、评价方式,筑牢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促进知识教育、价值塑造、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以服务发展为导向。聚焦国家和首都重点战略需求和战略必争领域引领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强化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动态可调的协同机制,系统更新学科专业育人链条,保证适应国家、首都创新产业体系的新质人才培养方向更准、布局更优、路径更清。

以模式改革为重点。秉持“打破壁垒、融通共育”理念,探索建立信息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融通、本研贯通、校地联通、国际互通”的“三融三通”多元化人才培养新范式,强化与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统筹,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开展学习创新,随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创新成果、产业需求向育人实践转化。开启“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强化“新型卓越班”现代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未来数智产业学院,深化协同培养、跨界培养。

以课程改革为关键。通过抓思政课程、抓课程思政、抓实践教学、抓科教融汇、抓产教融合,形成课程内容与科技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特别提出了“从游课堂”建设。梅贻琦先生说:“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建设“从游课堂”就是强化示范引领,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学习中心课堂,建构新型学习场域,促进“信息特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方式深度变革。学校构建了观摩演练、培训培养、竞赛激励、智慧平台“四位一体”的示范引领培养体系,促进教师成长成才。建设了近200间智慧教室,首批入选北京市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培育名单,首批入选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以人才队伍为保障。学校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是人。一方面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紧扣学科、产业,拓宽引才渠道,扩大引才半径;破除“五唯”,畅通晋升成长通道,构建有利于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用人导向,把立德树人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作为干部培育重要阵地,真正将懂新质人才培养、有成效、有实绩的干部选用起来。■


【文章来源】百度机器人搜索,百度热搜索新闻

瞭望·瞭望访谈相关拓展阅读

瞭望·瞭望访谈(今日热搜:#培育新质基因 服务首都发展——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解读)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学校是“十四五”期间唯一参与2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的市属高校,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占比达70%近五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超10亿元...


以上就是新高三网整理的关于瞭望·瞭望访谈(今日热搜:#培育新质基因 服务首都发展——专访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解江凌#解读)的全部内容,让我们一起关注热搜。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瞭望·瞭望访谈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