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举个例子 如何看待15岁少年高考竟然667分?

帮我举个例子 如何看待15岁少年高考竟然667分?

接下来,我将针对15岁高考667分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议和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15岁高考667分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的话题。

帮我举个例子

一、一个"弱智"的研究生 一个"禁闭"孩子的母亲 一场失败的教育"实验"

7月,湖南湘北某县。

一则消息令整个县城感到震惊。

“那个天才连研究生都没毕业就回家了,生活上的智商还不如十来岁的孩子!”

引起话题的少年叫严永明,8岁上中学,13岁便以高分考进大学,17岁又考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0岁肄业回家,现在21岁。 学习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于严永明一身,其仅有高中文化的母亲李腊梅从中起了关键作用。

跳级跳过了童年

7月6日晚,严永明在家中与记者对面而坐。他已在家里悄无声息地蹲了一年。

他的手不停地搓着裤腿,间或拿起桌上的西瓜放进嘴里,直吃到露出白瓤,然后把瓜汁抹在身上。

他说话十分有限,加起来不会超过100个单词———“谢谢哥哥、谢谢叔叔”,“是的吧”,“我不知道”……眼神极少与人正面接触。

严永明家中的墙壁上残留着一行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行字,像标签一样烙在了严永明身上。

1983年出生的严永明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儿子的过人才智,极大地膨胀了母亲的理想。母爱从此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他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伙伴,也没有玩具。

1991年10月,8岁的严永明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学生就得读教材,就得围绕教学计划、高考提纲这根指挥棒来转。”李腊梅总是这样说。

“让他母亲陪读是个错误”

为了让小永明在高考中一鸣惊人,李腊梅把他生活上的事全部包办了,甚至连吃饭也喂。儿子稍微不服,就“武力”制服,丈夫干预也无济于事。

1996年9月,13岁的严永明跻身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新生之列。

学校考虑到严永明年纪小,把李腊梅接去陪读。学校破例给母子俩安排一套一室一厅的住房,还安排李腊梅在物理系做勤杂工,每月有几百元收入。

二、从中国科大“神童”的命运 看造神的失败

7月1日上午,那些穿着短裤和球鞋的中年男人站在母校宽阔的草坪边互相拍照。这是中国科技大学1978级少年班成员分别26年之后的首次班级聚会。在合肥的烈日下,昔日“神童”们温和有礼,神态自信。他们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却仍对这所学校颇感自豪,渴望着能为它做点儿什么。那些要做的事情包括:为校友基金会捐上几笔款项,开办几场讲座,以及为自己的班级树立一块价值10万元的纪念雕塑。雕塑将刻有每个成员的名字,包括张亚勤,也包括宁铂、谢彦波和干政。

不过,在他们身后的校史馆里,关于这个班级的陈列却没有这么一视同仁。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亚勤的名字在陈列柜中非常醒目。与此不同的是,在几张有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出现的下面,他们仅仅被写作了“少年班同学”。

这3位当年家喻户晓的“神童”的命运,发人深思。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

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

“那是宁铂和谢彦波的时代。”中科大校友、盛元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张树新回忆说,“那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都是绝对的明星。”

1978年,整个中国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

据当时的报道,宁铂2岁半时已经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几乎一夜之间,这个戴眼镜的神奇少年为整个国家所熟知。

他被称为“神童”

受宁铂影响最深的是当时的孩子们。这个超乎寻常的“神童”刺激了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促使他们向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当多的孩子因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多么平凡无奇。一些受到激励的孩子效仿宁铂,开始超前学习并跳级,另一些孩子则倍感压力。

“当时父亲拿着报纸,对我说,‘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我立刻觉得,如果宁铂愿意做他的儿子的话,父亲一定会把我像垃圾一样丢掉。”多年以后,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习路平回忆说,“那种痛苦、伤心的感觉我至今不能忘记。”

类似事例决非个案。宁铂在1980年代早期的影响力是如此之高,以至20多年后,有人把他与张华、朱伯儒并列为当年的“时代人物”。

一切都源自一封信。1977年,宁铂父亲的好友、江西冶金学院教师倪霖,致信当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举荐这位江西赣州八中高二级的少年天才。其时,中国百废待兴,举贤正是要务。当年11月3日,方毅副总理批示当时为中科院下属单位的中国科技大学:“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中国科技大学派人到赣州考察宁铂,准备进行“破格”的教育,接着又为此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少年班。

当时聪慧的孩子并非只有宁铂一个。“在赣州八中,当时就有许晋、潘辛菱和陈英3人与他不相上下。”当时的班主任余深贵回忆说。在中科大特别组织的考试中,排名第一的是许晋,宁铂只考了第二名。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宁铂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从举荐信发出的那一刻起,这命运就注定无法逆转。1978年3月,宁铂和谢彦波由此来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来它被认为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观点在会议上重新提出。闭幕式上,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一时期后来即被称为“科学的春天”时代。

整个国家对科学的热忱,使得对宁铂的各种赞美也达到了最高峰。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后来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张亚勤在《光明日报》上读到一篇报告文学。看完之后他激动了整整一天,然后又整晚没有睡觉。这是他第一次知道“神童”宁铂的事迹。几天之后,张亚勤跳了级。6个月后,他也考入了中科大少年班。

这一年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13岁的宁铂与方毅副总理下了两盘围棋并获全胜。报刊上发表了宁铂在中科大校园葡萄架下读书的照片,这个葡萄架很快就成了新生和外来客必须参观的地方。在纪录片里,宁铂率少年班同学仰望夜空、为同伴们指点星象的镜头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中。

人们对宁铂的兴趣之浓厚,已使报纸的传播能力不能匹配,他的故事甚至成为了手抄本的题材。

在这一年,就读于安徽省庐江中学的干政看到了这些手抄本中的一份。在考入少年班之后,干政告诉老师,他是受宁铂的影响才来到这里的。他记得那份手抄本被太多的人传阅,纸张又破又旧,边缘卷了起来。

同样,谢彦波也被“选中”了。“宣传宁铂是因为他最有名,”一位当年的少年班校友说,“宣传谢彦波则是因为他年龄最小。”

很快,谢彦波天真的微笑、算术板书的背影,也出现在了媒体刊登的照片上。其后几年中,中国科技大学的招生广告上都有他的身影。尽管他还系着红领巾,又是一个畏惧与人交往的孩子,还是被安排经常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

相比之下,干政当时受到的宣传并不多,不过这只是与宁铂和谢彦波相比而已。在当时一本名为《神童的故事》的畅销书中,就写有“干政切瓜”的故事:当时少年班的招生老师提问干政,对一只西瓜横竖各切多少刀,那么会留下多少块西瓜———数字不断上升,12岁的干政却始终对答如流,直到招生老师惊其为天才。

许久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宁铂曾经说,自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如今,谢彦波也持相似的观点。

他们都曾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个中原因,正是多年以来甚少公开过的事实:在那宁铂与谢彦波的时代,两个主人公自己却忍受着苦闷的煎熬。

宁铂的“逃亡”

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却始终没有成功。

直到毕业之后很久,宁铂还在不断地回忆自己赴中科大报到前一天的那个上午。那天他被倪霖叫到了家里———一切因倪霖的举荐信而起。倪霖说,自己对他有两点担心。这两点是:

1.宁铂被捧得太高,如在天上,希望他自己能够清醒认识;2.跟别的孩子不同,宁铂早熟,早恋倾向严重,尽管他的父母都还没觉察到这一点。倪霖警告说,如果宁铂去招惹女孩子的话,那么最终受害的将是他自己。

宁铂在1994年说:“遗憾的是,那些年我几乎把这些话给忘了。”

在宁铂自己看来,青春期是把双刃剑。比当时大多数孩子早得多,宁铂11岁就进入了青春期。这使得他相对成熟,在学习时拥有比同龄人更强的自控能力。不过发育与年龄之间的落差,似乎又让他备尝苦闷的滋味。

他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不仅擅长围棋、中医,还是张树新组织的“星期天”诗社的成员。尽管如此,以当时中科大11∶1的男女生比例,以及他的比别人更小的年纪,实现浪漫憧憬的机会还是相当渺茫。另外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身材矮小,在女生面前的魅力值并不高。

真正的苦恼大约出现在16岁左右。“当时明显地看得出来,他对女孩子感兴趣,”张树新回忆说,“但是他就那样———我是宁铂啊———不说,绷着。”

她对宁铂的印象是,极端自尊,又极端自卑。不过,她相当欣赏宁铂的一点:尽管看上去似乎不通人情,实际上他却相当绅士。

对于当时的少年班来说,类似的问题并不典型。入学时谢彦波11岁,干政12岁,他们的青春期焦虑还要在几年之后才能出现。

大多数孩子是如此之小,以至班主任汪惠迪不得不在早上帮他们冲奶粉,有时还要为每人煮上一个鸡蛋。除了白天的文化课之外,下午她还要给他们加上一节当时学校里还没有开展的体育课。晚上她要去查房,替他们关灯。

即便是在“神童云集”的少年班里,宁铂的聪明程度也让大家钦佩不已。不过,他在课业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不及格的科目甚至多过了一般同学。然而外界的赞美仍在继续,公众意义上极具天赋的宁铂形象从来就没有被否定过。

“其实当时宁铂就不行了。”27年后,当年的同学彭兴说,“他的成绩很一般,而且表现出来的性格很怪。”

尽管如此,一条通往圣殿的道路一直铺到了宁铂和谢彦波的面前。这座圣殿就是在当时中国科学界红极一时的理论物理。

宁铂、谢彦波和干政3人的专业都是理论物理。干政显然适合这一领域,CUSPEA考试的优秀成绩就是证明;谢彦波的天赋更为明显,甚至在很多年里被周围的人半开玩笑地称为“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相比之下,宁铂与物理学的结缘却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错误。

在赣州八中时,宁铂的物理成绩就在各科目中较弱,更重要的是,他对它缺乏兴趣。

入学一年后,少年班学生开始选系。宁铂告诉汪惠迪老师,“科大的系没有我喜欢的。”汪惠迪帮宁铂打了一份报告,请求调到南京大学去学天文。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离开科大,也是失败得最干脆的一次。“因为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如今汪惠迪说。

她把报告交给了教务处长,报告立刻就驳回了,原话是,“既来之,则安之。”

对天文学的爱好受阻之后,宁铂把它转向了对神秘主义“星象学”的研究。在中科大内部,宁铂的“怪异”的名声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彭兴觉得,宁铂后来对宗教和气功的执著似乎与这一时期的爱好也有关系,“当时他就神神道道的。”

离开少年班16年后,宁铂曾私下回忆说,自己当时的痛苦主要还是来自于舆论的过分渲染。

“在很多场合,人们要求我七步成诗。”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本科毕业之后,他留校任教,并在19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不过,这已经是他能创造的最后一个记录了。

1982年他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然后放弃了。第3次,他又进一步,已经领取了准考证,但是在走进考场的前一刻又退缩了。后来他对别人解释说,他是想证明自己不考研究生也能成功,那样才是真正的神童。不过汪惠迪以及身边的很多人却认为,他只是过分地恐惧失败。

在第3次退缩时,学校的一位老师抓住了他,逼他去考,他声称,再逼的话他就逃跑。

宁铂一直想逃跑。他很少做物理学科的研究,却把大量时间用于围棋、哲学和宗教。1980年代后期,在科大天体物理系的课堂上,他开始向学生询问托福考试的情况。1989年、1990年、1991年,他连考3次托福,均未过关。1988年结婚之后,他练习气功,吃素,与常见的生活习惯渐行渐远。1993年,因为与妻子的一次小口角,他跑出家门,四处游荡了半个多月。这之后两年间,他一度下海,最远跑到了海南,最终却不得不回到科大。

1998年,宁铂参与了一次央视“实话实说”节目,探讨“神童教育”。当年的一则报道说:“节目录制期间,宁铂频繁抢过话筒发言,语速很快,情绪激烈,猛烈抨击‘神童教育’。周围观众不时发出笑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第一神童”的倾诉已经无人倾听,属于他的时代彻底烟消云散了。

2002年,宁铂前往五台山出家,很快就被中科大校方找了回去。他又一次失败。

再一年后,他成功了。

终生的缺陷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

彭兴生于1963年1月,入学时16岁,是少数的几个超过15岁年龄限制的学生之一。入学之后他接受的任务之一就是“看着”谢彦波。

谢彦波年龄小,自理能力差,自视甚高,尤其不懂如何与人交往。入学时他刚刚11岁,此前只有小学5年级的人生经验。在中国科技大学流传甚广的一个传说是,第一次走进校门时,他还在滚动一只铁环。

谢彦波受到困扰的时间要比宁铂晚得多。他回忆说:“在少年班的最初阶段我年龄还小,对外界的宣扬没什么太多的感觉。”第一个学年过去后,打牢了基础的谢彦波选择了物理系。从此,这个系着红领巾的大学生的潜在天资得到了充分表现,一路成绩骄人,直到毕业。

不过,从入学时起,老师和同学们对谢彦波的担忧就从没消散过。

“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汪惠迪老师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当年的少年班成员承认,他们至今仍缺少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少年班同学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

在朋友们面前,谢彦波健谈而放松,但他似乎不懂得如何与决定其命运的人相处。1982年,谢彦波提前一年大学毕业,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跟随于渌院士读硕士,18岁又跟随中科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读博士,被看好在20岁前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这段最为春风得意的时光,却成为他人生转折的开始。

“他没能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博士拿不下来,”汪惠迪说,“于是转而去美国读博士。”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谢彦波可谓因祸得福,得以跟随大名鼎鼎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学习,后者在1976年因为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在沃德罗普的著作《复杂》中,这位教授被描述为一个深邃而傲气的人。

对安德森来说,谢彦波的性格中有着令人无法容忍之处,那就是比他本人还要傲气。

“我的论文不讨他的喜欢,”谢彦波说,“写的是他的理论的不对。”

在普林斯顿的中国同学圈子里,谢彦波与导师不睦,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本来,事情并非毫无转机,可是恰在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北大留学生杀死美国教授事件。当人们意识到应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时,谢彦波被怀疑为潜在的危险。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决定让谢彦波回国,这意味着后者的留学生涯的结束。这件事情后来在中科大内部争议颇多。

此前有传闻说,谢彦波曾用手枪或菜刀威胁过安德森。记者就此向谢彦波求证,他神情自然地予以否认说:“那我没有,我没有。”

同样铩羽而归的还有干政。他与谢彦波的轨迹惊人的相似:都是在普林斯顿,都是学理论物理,都是与导师关系紧张。

回国后,物理系的一位主管老师找到了干政,表示他可以回科大读博士。令大家惊讶的是,干政拒绝了。几年之后,在家赋闲已久的干政又表示想到科大工作。这一次科大没有同意,当时科大聘用教师已有新规定,博士文凭是必要条件。

就在4年前,汪惠迪老师还劝干政再去读博士,干政表示不想读了,他不信再花一年时间还找不到一份工作。

这一年的努力最后也化为了泡影。在此期间,他的精神疾病时好时坏。最终,干政被自己禁锢在了与母亲共同居住的房间里。

相比之下,谢彦波的“运气”要好一些。他以硕士的身份接受了近代物理系教师的工作。很快他结了婚,没有什么积蓄,分到了一套楼下总是有人打牌的小房子。在持续不断的烦恼中,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才结束了往日的梦想。

做不成普通人

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多年以后,每当谈及少年班,中科大校方必定提起张亚勤,以证明少年班教育的成功。少年班同学彭兴认为,后者的成就恰恰得益于当年的默默无闻。

“其实他和谢彦波的情况差不多,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但是天分比较好。”他说,“他们俩的差别,就在于谢彦波被宣传得太多,心理压力大,人也容易张狂。张亚勤受到的宣传就很少。”

对于3位“神童”的人生路,当年的班主任汪惠迪感到难过,但是并不觉得意外。“当时各个方面的因素,宣传、压力、体制、教育方式,都对这几个特殊的孩子不利。”她说,“可是,我们眼看着一切发生却无能为力。”当时她不希望这几个最有名的孩子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一定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均收效甚微。

“那个年代需要一个宁铂去唤醒人们对于教育和科学的重视,这种需要形成巨大的压力,最终却压垮了宁铂。”秦禄昌说。

当年的秦禄昌在那个著名班级里不受瞩目,如今则在美国北卡大学物理系和材料系担任教授,因其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而被称为“纳米博士”。

在6月30日的同学聚会上,有些当年的少年班同学说,这也许是人生的宿命,因为3位面临问题的昔日神童在童年时期都曾经表现得比较孤僻。不过,立刻有人反驳说这不是问题,“就本来的性格来说,少年班里有几个开朗外向的?”

当年的少年班同学,如今供职于旧金山议价金融机构的裴益川说,人生路上变量太多,很难说清楚什么才是宁铂等人的麻烦的真正制造者。

“也许我们看到的都是皮毛呢?”他说,“也许这是高智商群体中必然出现的宿命呢?”

程陆华的看法与此接近。她是宁铂的前妻。她也相信,造成宁铂等人的问题的因素是无限复杂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在前些年,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对矫枉过正,与前夫的思路一直存在分歧。她像别的家长一样,要用约束的、规划的方式培养孩子。宁铂则坚持,决不应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应任其自由发展,哪怕孩子最终只能做个普通的人。他对孩子惟一的教化是,不以自我为中心,要真正地去爱人,关心人。

实际上,在成年之后,宁铂的梦想之一就是做个“普通人”。如今看上去,这一梦想已经难以实现。

张树新说,宁铂等人的麻烦,恰恰在于没有人会把他们当做普通人看待。实际上,即便是在1996年前后,一些媒体报道宁铂“只成为了一位讲师”之时,众人的叹息仍然基于这位“少年天才”拥有着杰出禀赋这一前提。

9年之后,情况又大不相同。如今人们已经忘记了追问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的去向。他们的名字几乎不再出现在新闻之中。即便是宁铂的父亲宁恩渐,也已经放弃了过去的所有幻想。他现在的期望只是,儿子能够重新回到科大工作。

“宁铂还在学习,他还没有完蛋。”这位父亲倔强地说,“我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

宁恩渐拒绝透露儿子的行踪,因此记者最终也没能找到宁铂。在网络上搜索他的相关信息,同样没有任何线索。

只是在一家网站上,记者找到了宁铂建立的一处同学录,成员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就是他自己。网站记录的建立时间表明当时他已出家为僧,不知身在何处。那是2004年元旦的晚上。

15岁男孩高考考了667分,被吹捧神童怎么看?

既然有人想看,那就尽情吹捧咯。反正,who care?

说句实话,我甚至不能理解那些把高考看得很重要的的家长和学生,还觉得这是影响人一生的考试的那些人。或许,这也算是中国式教育的一种弊端吧。但是事实如此,我们也只能看看就好,其他的,不必多说。

从小到大,我们就被一个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所包围。在很多的家长眼中,孩子成绩的好坏成了评定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大部分组成因素。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够优秀,哪怕他们再听话,都没有什么意义的。

其实我已经不知道这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只是家长们之间攀比的一种方式。因为很多的时候,其实这种所谓的优秀,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至于高考,就更别说了。我深刻地记得,我们高中那会儿,基本是每周都要考试的,然后每周都要进行排名。说句实话,这样的环境下,谁能受得了。可能本来都不怎么紧张的,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也会慢慢变得紧张起来。

之后就更别说了,高考完查分的时候,更是各个亲戚都会打电话来问问。说真的,反正我是受不了的。

所以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其实高考虽然是人生路上的一个转折点,但是却不是唯一的转折点。所以,我们真的没必要如此紧张。人生很长,我们慢慢走~

如何看待15岁少年高考竟然667分?

我用眼睛看。?

各位小伙伴,中国的神童难道还少吗?15岁考了667分,真的不值得炫耀,甚至有些孩子在11岁的时候就能考到700多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只能证明这个孩子在学习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但是学习和应用是完完全全的两回事。

很多传统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进入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但是在大学之中,他们就开始变得特别乖张暴力,这是因为神童们突然发现自己唯一的优点在大学之中一无是处,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每天只有学习,要不然就是被父母送到各种各样的加强班当中进行训练,在同龄人当中他们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大学之中比他们优秀的人有很多。

虽然大学生不屑于和这些小孩子们去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小孩子由于三观还不成熟,所以在受到冲击之后是不允许别人超过他们的,所以很多神童在进入大学之后性格都变得特别暴躁,一旦有什么事情不顺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和家长大吼大叫,从本质上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学习能力比较强悍的一些未成年人,根本没有资格进入大学校园。

还有一些神童仰仗着自己的天资聪颖,在进入大学之后就直接放松了学习,因为大学里面的生活比较自由,所以他们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有很多神童被游戏和谈恋爱给缠住了,导致自己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而这些神童还在幻想着自己只要某一天稍微努努力,就可以回到巅峰状态。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伤仲永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已经描述了大多数神童的心态,有很多神童之所以学了那么多东西,完全是为了满足父母们炫耀的心态,而一旦神童不努力,他们和普通的孩子也没有什么两样。

如何看待15岁少年高考667分?

首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非常震惊这样年轻的少年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以这样的成绩去985,211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细细回想,这样的少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小时候应该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于是我深入的了解了一下这个少年,恍然大悟道作为一个一岁就能识字,两岁就能开始自己学英语的少年,他取得如此好的成就是并不让人意外的。同时我也发现他从小时候就非常的勤学好问,也拥有非常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他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堆的都是书。最让人震惊的是这个少年将自己小书房改成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室,里面化学实验用具一应俱全,对化学的喜好简直是进入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了这么多相关内容以后,我认为,即使他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不是让人意外的事情。

我考大学那年16岁,虽然也是比较小的年纪,但是和他的成绩相差了100分左右。我一直认为15岁的年纪如果少年生长的早成的话,是完全可以参加高考的,但是我没有想到,他能在这个年纪把高考完成的这么好。

所以对于这个15岁少年就考到667分的好成绩,我只有崇拜和敬仰,希望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喜好,保持自己爱问问题的心态,能够获得更好更大的学术突破,为科学事业的美好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更好的自己。

重庆“神童”姜明宇,是怎样的生长环境?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下帷幕,虽然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是考生和家长们悬着的心终于能够放下来了。虽然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却是大多数人的选择。高考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十年寒窗苦读,成败在此一举。去年的六月份,来自重庆合川的一位特殊的高考生也在参加紧张的高考,为什么说他特别呢?

这是因为他的年纪比较小,普通考生十八九岁,而他只有十五岁。别看他年纪尚小,高考成绩却非常棒,一点也不输比他年纪大的考生。这位少年学霸从小就表现出不同寻常智慧,一岁就能识字、五岁上二年级、15岁高考667分上大学,除了天赋使然,从小将他带大的爷爷更是功不可没。

1岁识字年仅15高考667分,超一本线142分

这位去年的15岁高考生叫姜明宇,生于重庆合川,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2019年姜明宇上高三,和班里同学相比,他的年纪是最小的。但是姜明宇却在2019年高考中考出了667分的好成绩,而且他的成绩还超了重庆一本线142分。

其实姜明宇一直被身边的人称为?神童?,别的孩子一岁时连说话都费劲,他已经认识很多字。两岁的姜明宇自学英语,他的成长似乎被按下快进键,五岁时还从幼儿园跳到二年级,所以十五岁的他就能够读高三。年纪不大的姜明宇自上小学以来,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智商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姜明宇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涉猎广泛,他是接受和理解能力非常强的孩子,哪怕没有老师教也能自学。作为一名理科生他特别喜欢做化学,家里还专门为他把阳台腾出来放实验器材,课余时间姜明宇在家除了看书外,还会自己做化学实验。对他来说做实验非常有意思,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尽管高考成绩已经非常好,然而成绩出来后,虽然考了667分,远超一本线142分,但姜明宇却并不满意,觉得自己的分数应该可以再考高一些。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自己的高智商都是媒体吹出来的,其实他并不是?神童?,他的智商也就比普通人高了一点点而已。明明各方面都非常优秀,却还这么谦虚,看来姜明宇不仅智商高,情商也不低。

关于未来自己要做什么,姜明宇心里自有打算。他希望将来能够考上博士做科学研究,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没有目标和理想的人生很容易随波逐流,姜明宇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远大的理想,相信优秀的他应能够实现梦想。

父母早年离异,被爷爷奶奶一手带大

成绩优异、善良懂事的姜明宇拥有一个很不幸的童年。两岁时他的父母因为性格不合而离婚,他被判给父亲抚养。但是父亲要挣钱养家,所以没办法照顾他。于是从两岁开始姜明宇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很常见,很多父母由于外出打工而只能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抚养,这让很多孩子从小就缺失父爱和母爱对他们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但是这也能锻炼和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过即使再忙也应该抽出一些时间去陪陪孩子,不能放任不管。姜明宇原本就因为父母离异而导致常年缺失母爱,虽然当时还小,但是慢慢长大后就会明白。这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不过还好姜明宇有非常疼爱他的爷爷奶奶。

家境贫寒,父亲卧病在床丧失劳动力

最近几年经常有人提到?寒门再难出贵子?,因为对于家庭条件很差的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因出身贫寒而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自然就很难通过包括高考在内的各种竞争。但是姜明宇却用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要肯努力总会有收获。

姜明宇的家庭条件非常贫寒,父亲离异后不久出了车祸,后来还得了动脉血管瘤。为了给父亲筹钱做手术,家中欠下十几万的债。不幸中的万幸是姜明宇的父亲手术后存活下来,可是却丧失了劳动能力,每天只能在家中休养。原本父亲是一家四口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结果父亲倒下了,所有的重担都压到了爷爷奶奶的身上。

姜明宇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只能勉强保证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但是2016年姜明宇的奶奶被查出患有膀胱癌,这给原本生活就十分艰难的他们又多了一重打击。于是只剩下爷爷一个人操持家中所有事务,平时出去捡破烂维持生活,如果不是得到国家的补助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恐怕他们一家根本支撑不了太久。

家中的情况和爷爷奶奶的辛苦姜明宇都看在眼里,所以他非常懂事。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他经常会帮助爷爷做一些家务活,还包揽下照顾父亲和奶奶的工作。姜明宇从来都不会向爷爷要什么东西,懂事得让人心疼,就算家中几乎吃不上什么肉,他也从来不抱怨。

小小年纪却有大成就,爷爷的教育方式获得官方点赞认可

为什么姜明宇才十五岁,就能在高考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呢?除了天生头脑聪明以外,还离不开爷爷开明的教育方式。

姜明宇虽然家中贫困,连房子都是租赁的,但是爷爷非常重视对他的培养。小时候爷爷发现姜明宇在学习上非常有天赋,于是就给孙子创造所有条件让他学习。姜明宇一岁就能够识字,两岁自学英语,都是因为爷爷的正确引导。

并且姜明宇的爷爷从来都不会干涉孙子的兴趣爱好,只要姜明宇感兴趣的事情,爷爷都会支持他。爷爷的教育方式重点在于点拨姜明宇,而不是像普通家长那样每天盯着孩子学习,让孩子感到压抑和不自由。这种教育方式还被人民网点赞,获得了官方的认可。

家长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懂得把握分寸,不能过于激进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被迫学习。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也可以在其它培养孩子其它方面的才能。

15岁高考667分,是神童吗?

比起神童,我觉得“智商高”这个说法比较贴切。孩子本人自己也回应了,他只是智商高点,是被大家吹神的。

在中国现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出现了越来越多年纪少,但是成绩惊人的孩子。在中国,我们认为这是神童,但是在国外似乎就不太被看好。

还记得林志颖曾经分享过kimmy看书的一个经历。他参加了一个图书馆看书比赛,看谁一个月读书最多。为了赢得这个比赛,kimmy一个星期就看了非常多的书。

结果半个月进行第一次数量检查时,主办方却劝他退赛,认为他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没有领悟到读书的乐趣。

我不知道这个 15岁的神童是不是也是这样,为了高分而拼命努力,不知道他是否有领悟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有太多的神童,真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0,与人沟通能力为0。试问这样的孩子,真的可以被称为“神童”“天才”吗?

我一位表哥,从小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不仅成绩优异,游泳也很好,曾经获得了市游泳比赛冠军。曾经我妈还想把我也放到这个亲戚家,让他们帮忙教一下。

然而,这位表哥读初中了还要他妈喂饭!夸张不!真人真事!我妈当天已经把我带到他们家了,就是看到他妈喂饭的情形,毅然决然又把我带回家了。

我妈说读成那个样子有什么用,除了读书以外,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

几年前在北京上大学,他妈跟到北京照顾他。现在在上海读研究生,他妈又在上海租了个房子。据说每周末就是拎一堆的衣服到他妈那儿,他妈还觉得非常自豪。

所以,学习好不等于是“神童”啊!

今天关于“15岁高考667分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15岁高考667分 神童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