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值理论目录
期望值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的理论,它认为人们对财富的偏好不仅取决于其预期的收益,还取决于该收益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它是一个有关人类决策的模型,尤其是涉及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决策。
具体来说,期望值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概率评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在概率评估阶段,人们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和经验,对未来的事件或结果进行预测或估计,从而得出每个结果的概率。在价值判断阶段,人们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目标,对每个结果的效用或价值进行评估。
期望值理论的核心公式是:期望值 = 预期收益 × 概率。这个公式表明,期望值是预期收益和概率的乘积。如果预期收益相同,则概率越大,期望值越高;如果概率相同,则预期收益越高,期望值越高。
期望值理论在经济学、金融学、决策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投资决策中,投资者可以根据期望值理论来评估不同投资方案的潜在收益和风险,从而做出最优的决策。在风险管理中,管理者可以根据期望值理论来评估不同风险管理策略的效果,从而选择最优的策略。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态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一、关于期望值理论的运用
期望理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表示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表示目标效价,指个人对取得某一结果的偏爱程度。
E表示期望值,指的是某一特定行动将会导致预期成果的概率,其中0E1.
二、期望值理论的基本观点
1、努力工作导致良好的绩效。
2、好的绩效导致报酬。
3、报酬满足个人的一项重要需要。
4、需要的满足强度足以使个人认为努力是值得的。
5、主观期望值很高,足以获得报酬。
6、如果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很低,那么,报酬就应该很高。
期望值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弗罗姆首先提出的。
其基本观点是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者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期望理论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V*E,其中M表示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
V表示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
E表示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
是由弗洛姆提出的,弗洛姆的理论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M=VE。
(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阐明了激励职工的方法。
他认为:某一活动对于调动某一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内部潜力的激励(motivation)的强度,取决于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的需要的价值的大小――效价(valence)与他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判断能导致该结果的概率――期望值(expectancy)即M=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