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其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理解

路德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其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理解

如果您对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什么感兴趣,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它的背景和特点的信息,以及一些相关的资源和建议。

路德的主要历史贡献是什么?其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 在德国艾斯莱本逝世),本名Martin Luder,新教宗教改革的发起人。他本来是奥斯定会的教士、神学家和神学教授,本来他想避免教会的分裂来达到教会改革的目的。他的演说和写作天才以及他的令人尊重的为人使他的主张获得了很大的欢迎。他的改革终止了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独一地位。他翻译的路德圣经迄今为止仍是最重要的德语圣经翻译。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

马丁·路德与《加拉太书》

当保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被主的大光照耀时,他旧有的神学体系顺然崩塌;当奥古斯丁随手展开主的话,低声诵读时,那在无花果树下的痛苦与绝望瞬间消散;同样,当马丁·路德开始研读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时,福音在他内心掀起的震撼不亚于斯道特亨之雷暴的猛烈;

从1516年,路德第一次开始教授《加拉太书》,直到这本注释书正式出版面世(1539年)已经过去了23年。回看这23年,路德一定想不到他的人生从教授这本书的第二年开始,便如**一般奇幻。在这23年中,他经受了无数次敌人疯狂的扑咬。从原先被动地申明自己的立场,转变为对真理不惜生命地主动捍卫。这位原本可以一生平静于修院的僧侣,却过上了内忧外患的生活。在这数年中,他除了要躲避罗马教廷的追杀,还要抵抗极端分子的胡搅蛮缠。恩主使用的器皿,是经历烈火的烘烤,才变得坚韧不催。这些年的遭遇让马丁·路德执笔时更加有力。在他的书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敌人尖锐的攻击,对罪恶毫不留情的揭露,但每逢谈及主的恩典之时,他瞬间转换了语气,变得那样的柔和与诚挚。这本《<加拉太书>注释》更是饱富路德那鲜明的情感,读之,犹如身处维藤堡大学的课堂,静坐在讲台之前,被这位身宽体胖的教授深深吸引而目不转睛。

在路德的一生中,先后出版了至少7个不同版本的《<加拉太书>注释》,他是如此地钟爱此书,甚至将它比喻为自己的爱妻。由此可见,这封短短的书信对他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们手头的版本,是路德在1531年课上的讲义,由他的学生摘录及编稿而成。1539年首次出版,至今已近五百年之久。上帝使用路德把他的真理传递给后世的人,用真理的火焰炼净灵魂。当约翰·班扬因为内在的污秽而痛苦不堪之时,他四处寻找属灵的避风港却废然而返,直到他发现了路德的这本注释,内心所有的灰暗阴霾才犹如雨后天晴一般,随之飘散。的确,路德也正是在灵性极度痛苦之时才品尝到了主恩的甘甜。

路德出生于1483年11月10日,那是一个宗教信仰支离破碎的年代。罗马教廷的圣职人员生活糜烂,平民百姓也愚昧无知,加上经济、政治以及各样的思潮,种种因素加速了人们对教会改革的渴望。另一方面,路德从小对父亲的不满和嫉恨似乎也影响了他的宗教观:认为上帝是一位严峻而易怒的法官。加上他对良心、私欲以及原罪的敏锐,让他常年深陷在对上帝愤怒的恐惧之中。夜以继日的焦虑最终彻底压垮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灵。但压伤的芦苇主不折断。在1512年到1516年间,马丁·路德于维藤堡奥古斯丁修院教授圣经,一次「塔台经验」让他从信仰的迷雾中豁然清醒。那时,他苦苦争扎罗马书一章17节中「上帝的义」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他那长久以来的恐惧正是源于上帝的公义。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并且是憎恶惩罚罪人的公义的上帝」。是啊,一个罪人如何相信一位极度厌恶罪恶的上帝是喜悦他的?「于是我变得狂怒起来,我心困惑,我心愤怒,我忽冲街地撞开保罗,渴望知道他如何理解这段文字。最终,感谢上帝,仁慈的主,我昼夜忠实垒,盯住了与这些词语有关的上下文,即“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在此我开始懂得上帝的义是那种义人凭上帝礼物得生的义,即义人凭信仰得生。......在此我觉得我重生了一次,天国的斗蹋了,我得以踏入乐园。」1这次经验,使得路德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圣经。在随后,他又教授《诗篇》以及《加拉太书》,更是进一步确信了「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宝贵真理。

《加拉太书》是保罗最早时期的一封书信,是他写给加拉太信徒的。曾经保罗和巴拿巴在加拉太地区传福音,但是在他们离开之后,有一些犹太基督徒来到这里,并教导信徒要谨守犹太律法才能得救。当保罗得知此事之后,立马写信捍卫纯正的福音真理。他在书信中严厉谴责假教师的教导,并且告诫加拉太信徒「没有一个人靠着律法在神面前称义」(加3:11a),称义是唯独借着信,正如「义人必因信得生」(加3:11b)。在这短短的六章的书信中,保罗直截了当的阐明救恩的核心真理。不但如此,保罗还详细论述律法和应许的关系,这也成为路德神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律法与福音。

我们看到马丁·路德紧紧抓住保罗的教导,不断地从这封书信中汲取信心的动力。在他仿佛坠崖之际,是神用信心的缆绳拴住了他。他也明白,基督徒的人生并非径情直遂,但他深知神会借着他的话语,在我们信心和祈祷中保守我们。他说:「虽然我是一位神学博士,并且传扬基督,为他打了很多年杖,但我从我个人的经历里知道,持定真理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也不总是能摆脱撒旦。我不总是能按着圣经所描绘的那样来认识基督。有的时候魔鬼在我的眼中歪曲了基督。但是感谢上帝,他在他的话语中,在我们的信心和祷告里保守了我们。」2至此以后,他唯独基督,唯靠神的恩典,在迂回曲折的属灵旅程上,也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勉励。

1.转引自张仕颖,《十架无我一一马丁·路德称义神学研究》(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页97-98。

2.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李漫波 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14年8月第4次印刷),78页。

高二历史:马丁。路德“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理解

其实牵涉到天主教的教义。马丁路德在改教过程中,强调因信称义。因着信靠耶稣基督,就可以使自己的罪得赦免。对于天主教的靠遵守律法和教会发行赎罪券得救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在天主教教会有赦罪的权柄。但是在马丁路德看来,只有信靠耶稣,只有耶稣才有赦罪的权柄。所以牵涉到天主教会的地位和其神学教义的改革。所以,选择A是合适。至于选择B就不大正确了。其实天主教和马丁路德改教的基督教新教本身都是信仰上帝。所以,不存在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不是阶级斗争理论。我是从信仰的角度这样理解。仅供参考。愿上帝祝福你。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

路德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总称。因其强调"因信称义"的教义,故亦称信义宗,路德宗是在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后在德意志形成的。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路德宗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成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宗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

同时,路德宗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天主教的七项圣事,路德宗只保留洗礼和圣餐两项,礼拜形式也更为简化,着重讲道和唱赞美诗,并且允许神职人员结婚。路德宗还认为教会的组织形式与个人的得救无关,故主教制、长老制和公理制都可采用,具体情况由各地教会自行决定。

“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D

试题分析:“心里相信,就可称义”即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理论,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宗教改革运动并没有否定宗教神学,故D项错误。

概括马丁路德关于人的信仰的主要观点,此观点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1、宗教改革的主要的神学思想宗教改革,就其核心而言,是致力迈向简单的结构、天主圣言的话语,及所有信徒的一般司祭职.它的核心就是信仰、相信“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唯靠圣经”说出了宗教改革的特色.基督新教尽管派别繁多,教义不一,对圣经的遵从与热爱却是他们持守不变的真理.圣经是新教徒灵性生活的泉源,此次改革显示了基督徒对圣经真理的渴慕,也因此为他们赢取了不少的信徒.马丁·路德发现了圣言的力量,但却没有以重振圣事和礼仪来平衡它.相反,他否认了大部分的圣事,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基督徒崇拜的伟大传统.取消圣职圣事尤其与天主教传统脱离,因为在天主教的古老传统中,圣体圣事正是建立在宗徒传承之上的.幸而马丁·路德保留了圣洗,这样使得差不多整个欧洲,尽管分裂了这许多世纪,仍然共同的与救赎主基督结合在一起.基督新教强调所有基督徒的普遍司祭职,而教会的圣职人员只是所有信徒所拥有的职务的代表.2、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马丁·路德(德国)的宗教改革.它的直接原因(导火线)是教皇派人兜售“赎罪券”.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礼拜堂的门上张贴出了《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成功的根本条件也在于它得到了德国人民和部分封建主的支持.这也是宗教改革的斗争基础所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①“因信称义”(思想核心)②全体信徒皆教士③《圣经》高于一切,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并把《圣经》译成德文.④建立廉洁教会,简化复杂的圣礼,并主张神甫可以娶妻.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灵魂救赎”.同时宣称,人没有自救能力,必须依靠上帝的“恩典”,“圣礼”是把上帝的“恩典”传授给人们的必不可少的媒介,而“圣礼”必须由神圣的教士主持.教会被认为是获得上帝恩典的媒介,有罪的人可以借此而得到灵魂的拯救.....

马丁.路德的故事100字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7年10月31日,路德把他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著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1517年,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以至路德的话如同燎原的火种,立刻点起了抗议的烈焰,迅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因此路德理应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动者。

当然,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虽然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不是它的最大的分支,但是它的信徒仍比佛教多,事实上比大多其他宗教都多。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列入本册的人物中,来自英国的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德国屈居第二位。从整体来看,本册的确主要是被来自北欧和美洲的新教国家的人物所占据。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其中只有两个人(古腾保和查理曼)生活在1517年以前。在这个日期以前的列入本册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而生息在今称新教国家的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小。这显然表明在过去的四百五十年中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而从某方面来看,这一事实是由新教即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也许在这些地区实行较多的思想自由是一个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主张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主张《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个人通过《圣经》可直接与上帝沟通.不同点:加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加尔文主张“先定论”.

不同之处是:

(1)路德的神学关怀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加尔文的神学思想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2)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在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加尔文也宣称 “先定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拣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3)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加尔文则使得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4)加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加尔文的主张更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今天关于“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什么”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什么”,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是什么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