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什么时候修订 如何理解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什么时候修订 如何理解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

希望我能够回答您有关教育部 课标修订的问题。我将根据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回答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什么时候修订

2020年底前,将完成各学科课标初稿修订工作,2021年年底前,将发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

教育部解释,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导了近二十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为我国义务教育从全面普及走向优质均衡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对照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存在着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以更好落实中央新精神、适应教育发展新需要、迎接时代新挑战。

2011版语文课标和2022版区别

一、背景介绍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期间,成立了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修订组,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同时,组织浙江、河南和甘肃等15个省近6万名学生进行了课程标准测试,并广泛征求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各方意见建议,在不断修改完善后,教育部于2022年3月25日以通知形式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版的修订认真总结了自2001年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组认为,20年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不断得到凸显,三维目标的整体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得到深化,整本书阅读呈现出可喜的实践样态,学生学习的合作理念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与此同时,改革中也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比如,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碎片化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囿于单篇课文逐段逐句分析讲解,从上而下的灌输现象还较为普遍,课程内容整合和问题探究设计意识淡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不深入不突出,考试内容和形式没有大的改变。

相比于其他课程,义务教育语文标准的修订,在内容构建上更加富有挑战性,确定语文课程内容的维度、要素以及呈现方式等都极其艰难并富有争议,素养型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等更是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语文课程育人价值在新时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理念已发生根本变化,由此必然引起系列、整体的课程变革,新的课程目标、内容及考试评价必然也应进行相应的修订。

二、新的理念

(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

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继承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对标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特别是严格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重要文件内容,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二)“以核心素养作为统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后,广大师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既要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相衔接,又要突出自身的基础价值、阶段特征,这些要求应该充分体现在义务教育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中。同时,新课标要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研制体现核心素养特征的学业质量标准。为此,需要整体设计、重点突破,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三)“以学习任务群为载体”

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以核心素养统领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等重要环节,追求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避免知识点、能力点的简单线性排列以及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和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以语文实践为主线,以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目标与内容、情境与活动、过程与评价、资源与技术支持等相关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从而加强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打通语文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逐渐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切实推进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真正推动评价和考试发展,更多关注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典型表现,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三、变化突破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确定核心素养并阐释其内涵,明确核心素养的关键表现特征、指向及其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相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强调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和育人价值指向,强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和崇尚求真创新的品质,以及涵养高雅的情趣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

同时,依据核心素养,积极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不同于2001年版和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思路与表述,本次修订基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提炼关键要素,统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总目标共9条,第一条为总体概括,第二和三、四和五、六和七、八和九条,则分别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表述。另外,对学段目标进行调整、整合,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类语文实践活动呈现学段目标。在每个学段目标的最后,增加了该学段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具体学习要求。

(二)强化“以文化人”价值取向,构建结构化语文课程内容

坚持“以文化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主题和载体,同时选择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科技进步、日常生活特别是儿童生活等方面的主题和载体。加强语文基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知识和关键能力。另外,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情境、学习主题和学习方式,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引导语文育人方式的变革。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四个学段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的特点,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贯穿四个学段,螺旋发展,体现各学段特征的同时,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相衔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有所侧重。

每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融合了学习主题、学习活动、学习情境和学习资源等关键要素,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按照学段特征呈现的6个学习任务群,实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方法和策略,获得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三)研制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刻画学生的学业成就表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四个学段的课程内容,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对每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表现进行整体刻画。

学业质量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分别描述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层次性、整体性,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

(四)明确“过程性评价”的要求,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

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针对语文课程实施中的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两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评价要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统筹安排评价内容,立足重点,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要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等。针对课堂评价效率至上、作业评价数量为先、阶段性评价干扰日常教学等突出问题,分别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同时,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从命题原则、命题规划、命题要求等方面,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引领考试评价改革方向。如提出结合各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强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态度、意志品质、沟通合作等共通素养的培育,力求简明、实用,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等。

(五)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

一是强调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和结合,减缓坡度,降低难度。例如,在教学建议部分强调,“注意幼小衔接,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第一学段汉语拼音教学内容要注重趣味性,应分散难点,逐步安排认读、拼读、书写等方面要求。

二是合理安排识字写字要求,如“第一学段应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合理安排识字与写字的量。一年级第一、第二学期会认的字大致安排250个和350个,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三是强调幼小衔接,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材编写要求等部分,都强调了应注意幼小衔接问题。

四、重点难点

(一)如何全面地把握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

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和呈现课程内容时,如何避免简单拆分、做到综合表述,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杜绝“核心素养”的机械割裂,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如何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由围绕一定主题展开的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主题不同,其载体形式也不一样。

因此,如何深入理解内容主题和载体形式;如何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如何根据不同学段特点特别是学生认知规律,统筹安排各类主题;如何全面把握六个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不同学段应有所侧重;如何创新语文教材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体现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新课标落地的关键和难点。

(三)如何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如何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过程性评价的价值,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努力落实;如何大力探索过程性评价的实践策略,切实解决可操作性难题,吸引更多的教师乐于实践、敢于实践;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命题原则、命题要求,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向引导作用;如何创设新颖、内涵丰富的命题情境,设置多样化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充分展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等,也是语文2022年版义教课标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理解教育部发布的新课标?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了课标修订后的主要变化。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一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化、细化。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内在联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

如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突出强调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形成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树立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

二是优化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要求,又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例如:生物学必修课程提出4个大概念,其中之一是“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围绕这个大概念的学习,又提出了4个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结合各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例如:历史课程设置“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专题;地理、生物、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物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学研究新进展,开展引力波讨论活动等;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数学等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相关内容。

三是补充了学业质量要求。各学科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每一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均有“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部分组成,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评价目标,大部分学科还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帮助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的要义,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郑国民课程标准解读2022

郑国民课程标准解读2022: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系列论坛上,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郑国民教授深入浅出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全面解读,为课堂教学做出更适切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

这是拓展:课程内容:基于学习任务群,探索教与学的突破,课程内容探索与突破。

2022版语文课标单设了课程内容,这是课标修订中的一个重难点。为什么这次课程标准把课程内容单列出来,并且设置了六个任务群来呈现和组织课程内容?

回忆这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从01版的义教课标开始,我们就非常明确提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大胆进行了探索,也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但是二十年来,由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教和学的形态也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普通高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为何大幅增加?

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下一代更加深入学习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儒家道德精神在下一代萌生出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力量!

教育部近日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成为课标修订重点,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至72篇。?

在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一、在课程标准方面,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语文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同时,新课标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此外,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历史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

二、更加注重素质教育,道德基础熏陶: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在课标内容方面,努力凸显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等。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新成就;更加关注学科内在联系及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

? 我们要树立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全社会形成传统文化熏陶的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总体解读郭华

一.课程标准及其意义。

教育部颁布了16个课程。

通过封面提供了相关信息:制定主体、科目、学段、版块。

依据:

①课程标准是与课程方案。

②课程标准与教材。

③课程标准与教学评价。

课程方案对课程标准修订的要求: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

②坚持素养导向,体现育人为本。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结构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正确的学业质量观。

③注重学段衔接与科目分工,加强课程一体化设计。

④课程标准编订要适应“六三”学制、“五四”学制的相关要求。

二.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追求。

①落实课程方案的基本精神,将课程规划蓝图变为具体的实践措施。

②体现我国课程教学领域的改革探索成果。

③核心素养的课程转化: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业质量。

④做好学段衔接,实现一体化: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⑤考虑“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并存的局面,为“五四”学制的课程实施提供建议。

修订后课标应有的功能:

①体现核心素养导向;回应新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新期待。

②增强思想性、系统性、适宜性、可操作性、指导性、时代性,保证科学性,好用、管用。

③让课标真正成为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及课程实施管理等方面的直接依据,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其内在逻辑。

用2011版与2022版语文课标的变化:

增加核心素养的内涵、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地理学科的变化:

增加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语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其任务群中。

在比较中发现,与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相比:

①课程目标的核心素养表述。

②课程内容强调结构化,新增了跨学科主题学习。

③新增了学业质量。

④课程实施部分,新增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①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②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③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④增加了指导性。

⑤加强了学段衔接。

这五项变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①课程目标的素养表述。

②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③跨学科主题学习。

④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

⑤课程实施。

具体怎样做的?

①课程目标的素养表述。

举例说明:

课程总体目标以核心素养来表述。

①总体目标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时,学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学业预设或期待,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课程中心的转化与落实。

②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维度基本保持一致。

课程总目标:体现素养维度(以历史为例)

①历史课程要培养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②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则相应表述。

学段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连续性、进阶性。

①学段目标体现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是结合学段内容与活动对总目标的分解。

②学段目标之间连续而有进阶。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

内容结构图。

①从总体上阐明课程内容结构的理念,说明内容结构是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便于使用者了解本课程内容安排的总体思路,同时阐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宗旨、原则及其他内容的关系。

②内容结构图,起到整体概览的作用,有利于使用者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整体概貌后逐个呈现。

课程内容结构化:(核心概念、主题、任务群等)

①内容要求。

②学业要求。

②教学提示。

学什么(防止内容虚化),学到什么水平(素养导向的整体质量观),怎样学(经历基本的典型的活动),形成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结构。

举例:语文学习的任务群

课程内容结构化在实践中已有诸多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内容整合,单元教学。

数学:马芯兰的数学知识网络图,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开始探索。

语文: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主题教学等。

课程内容结构化对教学管理及其实施的要求:

教师安排:大循环还是小循环?要让教师对课程及学生有全面了解的机会。

教研活动:单元视角、整体视角、整体备课,分步实施。

教学活动:整体有序,区别对待,方式多样,挖掘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

跨学科主题学习:

分科课程背景下实施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积极措施。

这是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有利于统一的育人课程体系的真正实现。

而用不少于10%的课时来设计和事实跨学科主题学习。

综合类课程为单独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但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不做学业要求,也可作要求。

如地理未作要求,数学、化学等课程则有要求。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新要求:

提升教师全学科素养。

校内教研:在常规学科教研的基础上,关注跨学科教研,在统一的育人体系中看待一门课程的育人价值与意义。

校级联合教研:区域内学校联合,发挥各学校优势特长共同。建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学业质量(新增):

①学业质量为新增部分。

②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内在一致,相互呼应。

③考试评价都要体现素养导向。

④大多数课程学业质量不分水平,体育与健康分水平。

课程实施:

为保障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对重点活动提出建议:

①教学建议。

②评价建议。

③教材编写建议。

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利用好已有的资源,开发新资源,提供基本教学装备。

⑤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新增)。

注重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的体系建设和协同,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教研机制,高水平开展教研指导和服务工作。

面向全体教师精选培训内容,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好了,今天关于“教育部 课标修订”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教育部 课标修订”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教育部 课标修订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