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 1960年起中国城市向中西部分散的原因

中西部大迁移受益城市:重庆、郑州、长沙、武汉、合肥、南宁、贵阳、西安等中西部城市都有望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这些城市在交通、产业基础、科研实力、人才优势等方...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 1960年起中国城市向中西部分散的原因
高考之路荆棘密布,但每一步的跋涉都铺就了未来的辉煌之路,全力以赴,决胜高考!高考之路荆棘密布,但每一步的跋涉都铺就了未来的辉煌之路,全力以赴,决胜高考!

人类历史上总共发生过十次大迁徙。

1、匈奴人的野蛮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里海附近的一个地区,不过,这个部落的人不满这种现状,他们对罗马帝国周围地区的开始进行了野蛮攻击,这一事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

罗马帝国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间曾引发了大迁徙,称之为“国家游荡”,这次迁徙使哥特人、汪达尔人和亚人都迁往日耳曼,使罗马帝国实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隶贸易

在15-19世纪期间,商人们将奴隶从西非运送到新大陆和美洲,奴隶们必须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烟草种植园里工作。

奴隶贸易是历史上最大的迁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运送到欧洲的一些国家,并在当地市场上出售,以成为某人的财产,这是欧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兰是在1620年到1640年发生的,当时英国发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们大量的迁移到马萨诸塞和巴巴多斯岛。

在英国,移民们觉得国王詹姆斯一世和后来的国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胁,他们正处在宗教冲突的边缘,清教徒逃离主要使为了寻找一个可以自由实践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热

1848年到1855年之间的这段时期在美国被称为加州淘金热,当詹姆斯.马歇尔在加州萨特的工厂发现黄金时,这一热潮开始了。

当邻近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他们赶往加利福尼亚寻找黄金,这些“黄金探索者”的数量很快就达到了30万,其中包括欧洲人、澳大利亚人、亚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类迁徙之一。

5、非裔美国人迁移

非洲裔美国人的大迁徙发生在1910年到1970年间,当时大约有600万黑人从南方迁移到北方。

他们搬出了德克萨斯州、阿拉巴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个南部州,前往东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这种非裔美国人的迁移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之一,并导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迁移

新的大迁徙是一个反向的过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间,非洲裔美国人发生了什么?1965年开始的美国移民的新时期,显示了移民模式的改变,非洲裔美国人离开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纽带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迁徙。

7、印巴分治

从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国统治着,即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共存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英国左派将印度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一事件引发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的大规模迁移,他们大多数都是迁徙到印度。

8、苏联人口迁移

1920年到1951年苏联人口迁移在这个榜单上排第三,这一转移的目标是填补种族清洗的领土,并将劳动力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区。据统计,这种被迫迁移导致了大约600万人的迁徙,并造成了约150万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从20世纪初开始,墨西哥人口开始移民到美国,原因是国家需要劳动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动荡。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移民法发生了变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国最大的移民群体,与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统计到220万,2013年上升到1160万。

10、叙利亚难民危机

叙利亚难民危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这是一场持续的危机,也是一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例子。众多的难民逃离叙利亚和周边国家,使欧洲一些国家在2015年9月时迁移人口就达到了1.58亿人。据CNN报道,这个数字几乎是一半的美国人口。

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

中西部大迁移受益城市:重庆、郑州、长沙、武汉、合肥、南宁、贵阳、西安等中西部城市都有望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这些城市在交通、产业基础、科研实力、人才优势等方面各有特色,能够为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中西部大迁移具体有哪些城市

中西部大迁移包括的城市主要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份的主要城市‌。这些城市将作为主要接纳地,迎接从东部地区迁移过来的产业和资金。

中西部大迁移是指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节约资源,并应对东部地区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

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人力成本较低,且享有政策扶持优势,因此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预计河南、湖北、湖南、安徽等省份以及重庆、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将成为主要接纳地。

这些城市和地区因为不同的优势,如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劳动力成本、自然资源、政策支持等因素,成为了产业转移的理想目的地。国家通过这样的战略布局,旨在实现更均衡的区域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西部大迁移的目的有哪些

中西部大迁移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体来说,其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结构调整: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多年快速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力减弱等问题。将部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有助于沿海地区进行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产业备份与分散风险: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建立内地产业备份能够提高国家经济安全水平,减少对外部冲击的敏感度,增强经济体系的韧性。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通过转移产业和技术至中西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从而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异。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中西部地区,有助于加快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推进城镇化进程。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减少沿海地区因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同时利用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容量进行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共生。

人口与资源的合理分布:合理分配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密度,减轻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压力,同时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

人口迁移的理论综述

人口迁移和人口迁移研究的其它领域相比,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不完善。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Law of migration)”是公认最早的人口迁移理论,此后,西方学者从人口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理论。相比之下,国内人口迁移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大多停留在国外理论框架之中。 “推拉”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拉文斯坦的“迁移定律”。

拉文斯坦(E. G. Raven stein(1885, 1889))认为人们进行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并对人口迁移的机制、结构、空间特征规律分别进行了总结,提出著名的人口迁移七大定律。1938年,赫伯尔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推拉”理论概念,他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一系列“力”引起的,一部分为推力,另一部分为拉力。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由于迁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迁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迁移者个体的行为决策过程来看,推力——拉力理论的成立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假设人们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二是认为迁移者对原驻地和迁入地的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根据两地之间的推力和拉力,从比较利益的角度出发做出相应的选择。Lee(1966)在其《迁移理论》一文中系统总结了“推力——拉力”理论。他将影响迁移行为的因素概况为4个方面:(1)与迁入地有关的因素;(2)与迁出地有关的因素;(3)各种中间障碍;(4)个人因素。

推拉理论还有许多量化模型,美国社会学家吉佛把“万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并应用于人口迁移研究。他认为,两地之间迁移人口与两地人口规模成正比,与两地之间距离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式中,M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的人口规模,d为两地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a为距离衰减系数。

引力模型还存在多种形式的修正,该模型的提出使人口迁移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但是,传统的引力模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比如模型只包括迁入(出)地的规模变量,不能反映人口迁移随地区间社会、经济差异要素的变动。因此,国外许多学者对引力模型做出了改进,引入了收入、失业率、教育水平、年龄结构等社会经济因子。在模型的具体运用方面,Fan(2006)利用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GDP和移民传统因子,衡量地区经济差异和社会网络关系对移民规模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Neoclassical theory)

新古典经济学家将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关系引入人口迁移的研究中,认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区域差异引起了不同区域之间劳动力的调整,人口迁移是这一调整过程的体现。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对于个人来说,迁移被视为是一种在个人人力资本上的投资,这种个人投资可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生活水平。多数研究表明,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市场调节下移民对经济机会的选择。Courchene(1970)通过对加拿大各省区的调查,发现迁移率与人均收入成正相关。Cebula & Vedder(1973)发现在美国39个都市统计区中,人口净迁入量与人均收入呈弱正相关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个人是迁移过程的最小单位,而在实际研究中,许多学者发现个人决策往往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从而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家庭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迁移决策是由家庭成员共同决定做出的,迁移(特别是短期迁移)的因素归结为一种最大化经济利益和最小化风险的家庭策略,而周期性往返迁移则是充分利用城市和农村(家庭)资源。人的迁移行为不仅受个人预期收入的影响,更重要的还会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该理论对家庭观点较重的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 发展经济学理论视角以刘易斯和托达罗模型为代表。刘易斯)将一国经济分为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认为由于劳动边际收益率高低而引发了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工业部门,同时城市工业部门因为高劳动生产率和低劳动力成本获得巨额的超额利润,不断地扩大工业部门以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到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等为止。这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一国的工业化过程也宣告完成。

刘易斯模型是以城市“充分就业”为前提假设的。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实际情况表明,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显然,刘易斯模型难以对此现象做出解释。鉴于这一情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于1969年提出以农村人力资源进城所获“期望收益”大小来解释这一问题,这就是“托达罗模型”。该模型认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扩大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迁移规模继续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城市失业率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迁移决策。

托达罗模型对城市已经存在较为严重失业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继续流往城市的问题上,给出了较为满意的答案。但是,该模型只考虑了迁移成本,未考虑生活成本;另外认为“扩大中、高等教育投资会冲击城市就业”的论断也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符,因此,在运用托达罗模型时应具体分析,使之适合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研究开展较早,除了理论体系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相关实证研究也比较丰富,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1)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如Zhang & Song(2003)认为农村至城市的移民对中国城市化率的增加起主导作用。Williamson(1988)通过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析,指出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主要归结于城市内生增长的“制约”,以及城市外在环境的内部事件(土地的稀缺)和外部事件(对外资和国际市场过分依赖)的影响。

(2)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如利用人口属性的相关指标对人口的分布形态进行度量(Shen, 1996; Otterstrom, 2001);也有学者对中国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进行描述(Fan, 2005)。

(3)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主要就城市流动人口的就业、住房以及户籍政策展开相应研究。如Shen(2002)发现经商、学习培训、医疗活动是中国的省内移民迁移的三大因素,而省际农村移民则倾向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同时还建议借鉴香港、新加坡的廉租房制度来改善迁移人口的居住状况。Zhu(2007)通过对福建省沿海城市的问卷调查,指出省内迁入人口多从事批发零售和服务业,而省际迁入人口主要从事制造业;并认为户籍制度改革不应仅仅关注流动人口的居民身份,而应对他们的工作收入及稳定性加以保障。

(4)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从不同的角度,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可分为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以及迁入地的“拉力”作用和迁出地的“推力”作用。多数学者认为地区经济差异的持续扩大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Johnson, 2003; Fan, 2005);也有研究指出地区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以及迁移政策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较大的影响(Shen, 1996; Liang & White, 1996; Zhang & Song, 2003)。在“推力”和“拉力”谁占主导的问题上,Engels(1974)通过曼切斯特早期城市快速扩展和晚期城市衰退与工业布局的紧密联系,认为“拉力”为主导作用;而Redford(1968)则认为迁入城市的移民是由于农业用地紧缺和圈地运动引起,“推力”是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国家尺度,也有以某个地区或者特定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单元的划分上,在讨论国家尺度迁移人口的空间格局时,一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最小研究单元;但是也有学者对各地级市流动人口的点格局分布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对人口统计指标空间特征的简单描述以及较为复杂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有基于迁移流的流场格局的探讨。

多数学者集中研究了国家尺度下人口特征和人口迁移分布格局。Shen(1996)对中国各省区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高中以上教育水平人口所占比例等15个人口统计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变异系数的数值,揭示人口分布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Otterstrom(2001)利用人口集中指数,对美国1790-1990年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进行量测,结果表明,美国经历了从边疆地区逐步西进至“阳光海岸”地带的人口迁移过程。俞路(2006)也进行了类似研究,认为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对平均的情况下,人口重心的轨迹可以反映出人口迁移的进程。通过对我国1953-1995年的人口重心计算,发现我国人口重心变化较为稳定,伴有小幅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朱传耿(2001)提取出1996年中国流动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节点数据,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内插,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三维模型和等值线。

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分析是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之一。Fan(2005)通过中国各省区迁移流强度的计算,认为中国的迁移流指向大多从经济落后地区指向发达地区,并且邻近省份的短距离迁移流比重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迁移流数据,认为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并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西部边缘区四大辐合流场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辐散流场。

在以特定地区和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迁移人口空间格局研究中,中国的三大都市圈成为研究的热点。乔关民(2004)认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南北翼之间在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上海与北翼苏州、无锡的联系,比与南翼嘉兴、湖州的联系紧密许多。俞路(2006)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迁移流的迁移距离、平均方向和环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对外联系强度和开放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京津唐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亚丽(2004)通过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线的变动状况和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的变动情况来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趋势。郑明媚(2006)构建了县域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 1、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对人口迁移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Zhang(2003)认为地区的经济增长会促进迁移人口的增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他还构建了人口迁移量模型,揭示出GDP增长率与人口迁移规模具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Fan(1996)利用“四普”数据,建立了广东省人口迁移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外资投入、地区间经济水平对人口迁移存在较强的吸引作用。此外,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女性的“婚姻嫁娶”和“务工经商”迁移流分析,认为传统女性因社会原因多进行短距离迁移的局面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的长距离迁移(Fan, 1999)。朱传耿(2001)对流动人口大于5万的中国城市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提取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投资和消费4个因子,通过相关分析得出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和投资关系密切。

2、可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研究综述

尽管以往文献中没有明确指明区域通达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但学者们从交通距离、干线布局等方面对通达性的影响作用展开了研究。如Fan(1999)认为因“婚姻嫁娶”迁入广东的女性,其原住地大多沿着从广西、四川至广东的铁路线分布。李亚丽(2004)认为河南省交通线路和交通枢纽的布局对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李国平(2004)以深圳为例,利用重力模型进行回归,认为人口迁移规模与深圳距各省市的交通距离成反比,其他学者也通过各种模型验证了距离因子对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童玉芬, 1994;杨云彦, 1999)。曾智超(2005)通过对上海市地铁沿线行政区的调查,指出大都市轨道交通促使了沿线人口由高密度地区向低密度地区的转移。

3、其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相对于经济因素,城市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规模影响非常小,表明中国人口流动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朱传耿, 2001)。Fan(2005)利用重力模型对中国“四普”、“五普”各省区共812条迁移流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四普”时期,距离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而“五普”时期,距离的阻碍作用减弱,由移民传统(Migration stock)所构成的网络关系成为影响迁移的首要因素。也有研究表明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Shen, 1996; Zhu, 2007)。 应该说,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区域人口迁移空间发展模式,现行的研究大多借鉴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变化模式,如Hall(1984)的大都市圈变化模式、Klassen(1981)城市发展阶段模式以及小长谷(1981)生命周期模式等。彭际作(2006)对1850-1970年纽约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指出其经历了由核心区至内圈再到中间圈、外圈的人口增长阶段。王桂新(2006)利用“五普”数据揭示出中国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认为长三角区内人口迁移空间上形成了江苏和浙江两个相对独立的迁入目的地选择空间模式。

《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拓展阅读

1960年起中国城市向中西部分散的原因

答:那个时代由于与苏美两大强国为敌,导致国防形势恶化。为备战,采取城市向中西部分散的措施,即著名的三线建设...更多详细

高中地理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答:1、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大,主要表现为集团性和大批量的移民现象。2、迁移方向主要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同时伴随着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趋势。3、经济因素是推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促使他们进行迁移。...更多详细

以上就是高三网整理的关于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 1960年起中国城市向中西部分散的原因的全部内容,希望你在了解【中西部大迁移的目的有哪些】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到你更多的学习。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中西部大迁移有哪些城市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