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长城谣的阅读导引

《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长城谣的阅读导引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长城谣阅读答案”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长城谣》教学课堂实录(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2、学习朗读诗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性语文教学法(以探究质疑法为主)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唱《长城长》)?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课件展示作者生平,突出她的祖籍,家乡。)(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二、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

 1、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1)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在诗中抒发的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2)读诗要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字音读准了,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屏幕上的节奏划分,一起朗读一遍全诗。

 (3)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说得没错,因为海峡多年的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那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这种思念之情的呢?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

 2、生自由朗读。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为什么要用这两个意象来抒情呢?

 生1:因为诗人的故乡就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诗人想到长城黄河就想到故乡。

 生2:因为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是啊,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思乡愁的对象。

 诗人借助长城黄河,尽情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请大家再次朗读全诗,把诗人那种思念之情读出来。

 三、品析诗歌

 大家已经能把诗歌读得不错了,但是,真要读好一首诗,还需要深入理解、体悟诗人的情感。当我们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的时候,才是我们学习进入佳境的时候。同学们想不想读得更好?那就放飞我们想象的翅膀,到诗歌的词句里去,反复涵咏品味吧,相信大家都有一双独具慧心的眼睛。

 老师也融入了小组学习的群体之中。

 下面各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生1:我觉得?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写得好,?夺?和?还?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

 生2:我觉得?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也说明发生了很多战争。

 师:谁发动了这些战争?(生七嘴八舌:皇帝,君主,统治者)

 师: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点燃了一次又一次战争的烽火,或成功或失败。

 生3:?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说得蛮不错的呀!谁还有补充?

 生4:我觉得?蹲踞?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了长城卧在崇山峻岭中的形象。

 生5:我从?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这句中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

 师:为什么这样说?(生沉思)谁?悲?谁?欢

 生5:百姓悲,统治者欢。

 师:不管是赢是败,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还有谁要谈谈?

 生6:老师,我有个问题,?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诗人为什么要用?你?而不用?长城

 师:对呀,为什么要用?你?称呼长城,你是第几人称?(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

 生7:我觉得用第二人称比较亲切,就好像是面对面跟长城说话一样。

 师:说得可真好!面对面地倾诉自己火热的衷肠!

 生8:老师,我也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用?无情冷眼?来形容长城呢?

 师:你要老师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请同学来回答?

 生8:我想请XX同学来回答,好吗?

 生9:(羞涩地摇摇头)

 师:有谁能帮帮她?

 生10:我觉得?无情?是说长城这个建筑本身是无情的,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长城感情,就像一个人在客观冷静地看待长城内外发生的战争。

 师:喔!就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在冷眼看着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很好!那么?冷眼?呢?

 生10:?冷眼?是说长城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冷眼看着人间的战争。

 生11:老师,我觉得?冷眼?还表明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

 师:说得可真棒!大家鼓励一下。(生齐鼓掌)

 千百年来,长城目睹了中华大地上的征战与杀伐、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荣辱成败,而这些已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唯有长城依旧横卧在崇山峻岭之中,冷眼看古今,作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作者用?蹲踞冷眼看?客观地刻画长城的形象,借此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使下面所抒发的乡思、乡愁更深沉、凝重,包涵历史责任感。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指名朗读。

 好诗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师:长城饱经沧桑,然而诗人对它却充满了无限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说到她,想到她,提起她,便思绪万千。诗人在第二节诗里是怎样抒发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之情的呢?我们接着品析第二小节。

 生1:我觉得?总?字好,?总?是每时都这样,表明诗人每时每刻记着长城。

 师:日夜牵挂着长城。说得不错。

 生2:老师,我有个问题。诗人为什么对长城会?唱不能成声,写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师:对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烈火?是指什么?是真的有把火在熊熊燃烧吗?

 生:不是,是指诗人炽热的情感。

 生3:我觉得是因为在诗人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的象征,诗人想起长城,实际是想起了祖国,诗人深爱着祖国,所以才会有这种炽热的感情。

 生4:我觉得?唱不能成声?是因为长城上下发生了太多的战争,诗人想到长城就想到了这些战争。

 生5:我觉得?烈火?除了是指诗人炽热的`感情外,还有对战争的愤懑、憎恨。

 师:说得太好了,说起长城,说到长城上的血泪史,泣不成声啊!

 谁还要说说?(生举手)

 生:?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师:这个问题应该不会太难吧?谁能帮帮她?

 生:?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

 师: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说得对。还有问题吗?

 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我们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才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呢?

 生5:我觉得应该以高昂、热烈的情绪读,语速逐渐加快。

 师:你能给大家读读吗?(生5读,齐鼓掌)

 师:经历了烈火的燃烧,诗人的情绪到达了巅峰,思绪转而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那里是诗人祖先居住的根,然而,因为政治的阻隔,她甚至从未与故乡谋面。在她的心中,只有靠着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故乡的画卷,在她的想象中,故乡美吗?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可以感觉到?

 生1:在诗人的想像中,故乡很美,我从?今宵月色应如水?可以感觉到。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想像中的画面吗?(生摇头)谁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想像中的故乡的画卷?

 生2:在诗人的想像中:阴山下,茫茫的大草原,明朗的夜晚,月亮在空中悬挂,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故乡的山水在月光下显得朦朦胧胧,如梦似幻。

 师: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卷啊!多想回家看看,无奈,?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只好展开遐想,放飞思绪,梦回故里。

 一生举手。

 师:你还有问题是吗?

 生3: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眠的梦?怎么理解?

 师:睡着了才能做梦,?不眠?怎么有?梦?呢?谁说说?

 生4:我觉得诗人是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又睡不着,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于入眠。

 师:想你念你辗转反侧,何日才能相见,何时能回你身边呢?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谁能把诗人的这种如梦似幻的乡思乡愁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来呢?(一生范读,师评价)

 师:到此,我们已经把全诗的诗意进行了解读,对诗人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大家能否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呢?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全班齐读。

 师:读了这么多,我们试试看有谁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好吗?

 指名两生上台背诵。

 四、作业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诗(长城谣、一片槐树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导学过程:

 一、知识巩固:(查找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作者席慕容和纪弦及写作背景。

 2、了解长城和槐树的知识及文学作品。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隘口()歌谣()蹲踞()

 山巅()焚起()荒莽()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谣()赦()槐()

 徭()敕()愧()

 三、自我发现:(把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内容记录下来)

 四、自主学习:(结合自己的认识,思考下面问题)

 1、第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第一首诗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3、第二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长城谣》

 席慕容

 1、齐读第一节思考: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在客观呈现长城的历史面貌后,诗人是怎样写出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影响的?

 3、齐读第三节,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感受作者浓烈的思乡情怀。

 4、集体朗诵本诗,初步总结诗歌的写作方法。

 《一片槐树叶》

 纪弦

 1、齐读后讨论本首诗的线索。

 2、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

 3、为什么这片槐树叶会引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反应?

 4、想一想,诗人是怎样在结尾部分加深感情的流露的?

 5、集体朗诵本诗,进一步总结诗歌的写作方法。

 六、自我质疑:

 七、个性感悟(小结):

 八、迁移训练:

 1、补充阅读席慕容的《乡愁》进一步体会她的思乡之情。

 2、阅读纪弦的`《在地球上散步》,更多的了解诗人的写作风格,拓宽视野。

 九、层次作业

 1、收集你所喜爱的席慕容的诗歌作品。

 2、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

 附文

 《乡愁》《在地球上散步》

 席慕容纪弦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在地球上散步,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独自踽踽地,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我扬起了我的黑手杖,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并把它沉重地点在

 坚而冷了的地壳上,

 别离后让那边栖息着的人们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可以听见一声微响,

 永不老去因而感知了我的存在。

长城谣的阅读导引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

(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

(2)隘口:狭窄的山口。 席慕蓉的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

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

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

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7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

1989年9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1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

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席慕蓉14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在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

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蓉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

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

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容,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八年级语文下册《现代诗》课文精讲

《长 城 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 yān ài dūn jù fén chì

chán yì zhān huái diān

5.要从你身旁流过 我不眠的梦中 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

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结构图表如下: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心系故国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声声含泪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 字字泣血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两诗的抒情主线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席慕蓉的《长城谣》首节诗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二节由客观而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一片槐树叶》首节有设悬性质,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探究其中原因,自然引入下文;第二节的江南江北既实行了作者过去的经历,又虚写出无论江南江北,总之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表现出对故土故国的鲜亮完整的记忆。第三节诗由枫叶--泥土--回乡为联想线抒情。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伤感--回忆--企盼,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写作特点。

(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思考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心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一片槐树叶》,思考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2.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3.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

4.(探究题)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5.请你写古人思乡的完整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一)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

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二) 1、诗人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

解析抓住欣喜--伤感的变化来回答。

2.一册古老的诗集可能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解析不要想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语句要通顺,必要时可简单解释。

3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写桃花香或其他花香就不符合文意了。

4.席慕蓉:纪兄,幸会幸会。前来享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了?纪弦:是啊!顺便也来感受感受那曾经争战的历史。您的《长城谣》我都背得很熟练了。席慕蓉: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让我们一同来企盼祖国的统一吧!

解析最好围绕思乡还乡的意思来写。

5.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初中语文重点篇目(光说题目即可)及其作者知识梳理。急急急急急!大家帮个忙!

是要中考复习资料吧?我这里这里正好有一份你看看有没有用吧~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复习提纲

一、现代文阅读

[知识点储备]

1、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对比。

4、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②、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③、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④、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⑤、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⑥、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⑦、夸张:突出、强调;

A、现代诗

[知识点储备]

1、诗歌的特点:抒情性、概括性、形象性、音乐性。

2、按表达方式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

3、按体裁分为:旧体诗、新诗。

4、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5、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

《纸船》泰戈尔

八下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长城谣》席慕蓉

《一片槐树叶》

《致空气》

《樵夫,别砍那棵树》

九下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沁园春?雪》毛泽东

《再别康桥》徐志摩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一条未走的路》

B、小说

[知识点储备]

1、小说三要素:人物(主要)、情节、环境。

2、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细节。

3、描写人物的角度:正面、侧面。

4、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6、自然环境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7、社会环境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提示文章主题。

8、根据篇幅的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9、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空城计》罗贯中

《美猴王》吴承恩

《心声》

《勇气》

八上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

《范进中举》吴敬梓

《选举风波》

《山米与白鹤》

九上

《孔乙已》鲁迅

《一厘米》毕淑敏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清兵卫与葫芦》

九下

《故乡》鲁迅

《小男孩》

《百合花》

《奥伊达的理想》

C、散文

[知识点储备]

1、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记叙性散文)

《背影》朱自清

《永久的悔》季羡林

《铁骑兵》杨朔

《苏珊?安东尼》

九上(抒情性散文)

《白杨礼赞》茅盾

《囚绿记》陆蠡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草莓》

九下(议论性散文)

《家》

《石缝间的生命》

《废墟的召唤》

《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

D、戏剧(剧本)

[知识点储备]

1、分类:

①、按表现形式: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

②、按内容性质:悲剧、喜剧、正剧。

③、按题材反映的时代: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

④、按篇幅规模:多幕剧、独幕剧。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下

《日出》曹禺

《钦差大臣》果戈理

《放下你的鞭子》

九上

《茶馆》老舍

《陈毅市长》沙叶新

《开国大典》

E、记叙文

[知识点储备]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记叙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写人的记叙文)

《回忆我的母亲》

《小巷深处》

《我的老师》海伦?凯勒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七上(叙事性记叙文)

《忆读书》冰心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马克?吐温

《山中避雨》丰子恺

《风筝》鲁迅

七上(状物类记叙文——抓住事物的特征)

《石榴》郭沫若

《海燕》郑振铎

《白鹅》丰子恺

《鹤群》

F、说明文

[知识点储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

3、文章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

4、说明文段意的归纳:

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5、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①“XX”词好在哪里?

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②、“XX”词能不能删掉?

不能,删掉“XX”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用了“XX”词不达意,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事物性说明文)

《苏州园林》叶圣陶

《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洲际导弹自述》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八上(事理性说明文)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上

《笑》高士其

《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善待家园》

《龙永图趣说WTO》

G、议论文

[知识点储备]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4、议论可分为:立论和驳论。

5、驳论的种类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6、议论文论证方法作用分析:

运用了XX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读者信服。

[相关课文篇目]

八上(立论文)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谈语言》王力

《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懒惰的智慧》

九上(驳论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吴汉何尝杀妻》邓拓

《大小猫洞》

《世上没有傻问题》

H、写景文

[知识点储备]

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及近(由近及远)。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春》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老舍

《竹林深处人家。

《树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八上(游记)

《巴东三峡》

《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走进纽约》

I、纪实性作品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下(传记)

《鲁迅自传》鲁迅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埃德加?斯诺

《第一千个球》

《少年爱因斯坦》

八上(新闻)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

《生命之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八下

《南京大屠杀》

《寻找时传祥》

《阿炳在1950》

《滑铁卢之战》

J、童话

[相关课文篇目]

七上

《犟龟》

《小溪流的歌》

七下

《骆驼寻宝记》

《地毯下的尘土》

《巨人和孩子》

《蟋蟀在时报广场》

K、其它

[相关课文篇目]

(科幻作品)七上

《基因畅想》

《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演讲词)八下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我有一个梦想》丁?路德金

《你是你的船长》

(书信)九上

《致蒋经国先生信》

《给儿子的一封信》

《给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给巴特勒的信》雨果

(序跋)九下

《<家>的序和跋》巴金

《读<堂吉诃德>》海涅

《永远新生》

《科学与艺术》

1. 第一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2、文章开头3、结尾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一、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二、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三、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四、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三、概括段意

(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 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1、分类和作用:一、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2、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 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总—分—总 B、 先主要后次要。

C、 先原因后结果。 D、 由现象到本质。 E、 由性能到功用。

F、 由一般到特殊。 G、 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五部分 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一、 要把握文章“线索”。

二、 二、要抓住散文的“文眼”。

三、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题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句子或关键性词语。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也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作用。

四、 三、要借助想像领会作品的内涵。

五、 阅读散文就要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像、联想和补充。把自己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融合在一起,丰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填补文中的结构空间。

六、 四、要体会散文的意境。

七、 意境,就是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达到情与物融合、意与景交织,以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八、 1、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九、 2、想象、联想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十、 3、细处落笔,以小见大。4、侧面暗示。

十一、 五、要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从修辞方法或者表达方式分析)

十二、 1、品味散文语言朴实自然美。2、品味散文语言的含蓄美。3、散文语言富有音乐美,具有诗情画意,。

十三、 六、散文特点:“形”(材料)散而“神”(中心)不散

十四、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十五、 第六部分 语文知识

十六、 1、常用修辞方法

十七、 1、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例1: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例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十八、 2、 拟人(使事物具有人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其作用是使所写“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丰富。

十九、 例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二十、 3、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例2: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二十一、 4、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二十二、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例1: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二十三、 3、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例1: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例2: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二十四、 6、引用:说明文、记叙文: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在议论文中,作为论据可以增强语言说服力,使论证更加充分。

二十五、 例1:唐代诗人李白曾经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十六、 7、设问:作用:强调问题,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例1: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二十七、 8、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例1: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例2:“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二十八、 9、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十九、 例1: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例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十、 例3: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三十一、 10、对比:突出强调其中某一对象的特点。

三十二、 例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三十三、 11、反复:强调所说内容(某种情感或者意思)。

三十四、 例1:“盼望着,盼望着,……”强调了盼望的急切。

三十五、 例2: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三十六、 12、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三十七、 例1:(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三十八、 2、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三十九、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四十、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十一、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四十二、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四十三、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四十四、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四十五、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四十六、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四十七、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四十八、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四十九、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五十、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五十一、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五十二、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五十三、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五十四、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五十五、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五十六、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在阅读理解中,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

对偶就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字字相对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其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此外还有借代,就是借相关事物来代替要表达的事物,它能使语言简练、含蓄。如《致空气》中诗人借空气这一具体事物来歌颂友情、亲情、人的信念和理想等。还有夸张,是对事物的形象、特征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起到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长城谣》“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一句中“烈火”就是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表达的是诗人自己的热血沸腾。再有运用反问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双关,使内容含量增加,表达更含蓄委婉,有时幽默风趣。

掌握了上述方法,有助于我们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享受诗歌所表达的真善美,因为修辞对表达作者的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润滑作用。当然,对于修辞表达效果的分析,不能仅仅局限于上述理论,还应回归到具体的诗歌中,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具体的意境加以详细赏析,做到活学活用。

好了,今天关于长城谣阅读答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长城谣阅读答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长城谣阅读答案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长城谣阅读答案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