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哪个皇帝时期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期。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三宝太监郑和 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起锚(今江苏太仓市浏河镇),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 、“国用充足” ;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目的,结果,意义等)
下西洋时间: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
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剌、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明成祖朱棣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减少老百姓负担。
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下西洋的结果:完成了预期目标
下西洋的意义: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意义的历史事件,那大家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吗?它经历了什么过程呢?又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简单的讲一讲郑和下西洋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以及它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它当时的船只打到了240多艘,海员是最多的,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它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了几十年,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他第一次航行时间是在永乐三年,结束航行的时间是在宣德八年,在此期间,他进行了七次航海活动。
在1405年,满载着2.7万余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由郑和带领着这些船队进行了他的航海活动。这一次航行持续了两年的时间,他带回了很多奇珍异品,完成了他的首次航行。郑和第二次航海活动,和第一次航海路线是差不多的,它也经过了两年,在1409年的夏季,郑和第三次航海活动,他这一次航行是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次加建立排商城,还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随后,便迎来了郑和的第四次航海活动,在1412年,明成祖下令,让郑和船队继续往西行航行,进一步扩大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郑和的航海活动的第五次,是在1417年,这一次出海的主要任务是护送19使者回国。在1421年,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这一次,他的船队到达了东非海岸。而郑和的最后一次是在1431年,这一次航海历时三年,走访了约20个国家。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强盛的直接提现,他的航海活动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历史学家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家如何看待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一直备受重视。本来,在东西方相互隔绝的情况下,郑和下西洋长期被低估。而且很多资料在明末由于他的自闭而被有意销毁,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连中国人都不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然而,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深入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逐渐被发现,人们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也逐渐深入
郑和的西部音乐剧
郑和下西洋是在1405-1433年,在西方地理大发现之前,无论是船的大小、人数、航线都是同时代的西方航海家无法比拟的。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最强盛的时期,明太祖成祖喜出望外,为了弘扬国威,所以当时全国上下几乎一贫如洗地实现了郑和七下西洋。尤其是在当时古代航海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人类奇迹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密切了当时许多亚非国家的联系,促进了当时许多国家的贸易交流,客观上让世界知道了远东有一个古老的帝国,富饶、友好、令人向往,这与同时代以传教殖民为目的的西方远征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自郑和下西洋以来,中国人的眼界空前开阔,从此大批中国人前往南洋经商垦荒,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华人华侨群体。可以说,郑和下西洋一直延续至今,其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宦官郑和下西洋到达了哪里?
郑和下西洋最远的一次航行在哪里?郑和下西洋最远的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07年,也就是永乐三年七月,明成祖命令郑和率领大军乘海船出航。他们的位置非常大,大约有240艘公务船和大约2万人随行。出访的国家也有30多个,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和东非的交流。这些下西洋耗尽了郑和的体力。在他最后一次回国的航行中,他死于过度劳累。还有民间故事把郑和下西洋称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到过爪哇、苏门答腊、田放、古里等国家。他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岸。也有人说可能去过澳洲。来自非洲的长颈鹿被明朝宫廷的画家们变成了一幅画作为纪念,这是亚非友好交流的证明。
其实,
至于郑和是否到达过澳大利亚的问题,朱认为郑和率领的船队很可能已经到达了澳大利亚的港口。根据《明实录》上的发现,苏门答腊岛交界处有一大片未知的陆地,是澳大利亚大陆。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是什么?
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海洋专家,他们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很多人心目中,一提到航海,想到的都是西方国家的探险,比如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但事实上,东方国家航海的起点远早于
首先要明确郑和下西洋的背景。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初年的一次海上探险。当时的皇帝是明成祖的第三位皇帝永乐皇帝。这个人雄心勃勃,决心使国家更加强大。永乐皇帝在位时,曾幻想与世界各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于是派懂得航海技术的郑和和郑从海上访问各国。
第二,郑和下西洋的世界格局。当时整个世界的发展明显领先于西方国家。与现在的情况相反,明朝处于早期,政治相对明朗,在东方国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放眼全球,中国处于舞台的中心。从经贸的角度,从巩固地位的角度,与其他国家的互动都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我们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精神交流,突出中国的地位,反映中国悠久的文化。
因此,在此背景下,郑和下西洋成为一项必要的事业。通过郑和下西洋,中国在航海领域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就。
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功过?
发生在六百年前的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近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记者在此间举行的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国际学术论坛上采访了当代郑和研究权威郑一钧,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出的新观点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郑一钧指出,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人类社会转轨时期,中国人顺应历史的潮流,尝试用自己传统的政治道德理念,为建立一种新的世界社会秩序,为了海洋的“静海”而做出的一种伟大尝试。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当我们透过历史的帷幕,来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时,我们不能不以崇敬的心情,论及我们的先辈所创造的这一段历史的辉煌。
在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刚刚迈入十五世纪之际,郑和首次下西洋,揭开了世界性大航海活动的序幕。郑一钧说,由于世界性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东西方交通为之大变,促进了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这对人类社会与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此进入了一个历史转轨时期。郑和航海壮举使大批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海洋,在这个人类文明交汇的大舞台上,以自己伟大的和平实践,谱写了十五世纪初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篇章。
郑一钧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海内外大一统的太平盛世。在这种宏伟目标的指引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旨意出使海外诸国,为实现世界“大同”与“和谐”的理想追求作了不懈的努力。在处理与海外国家关系方面,始终是站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立场上,致力于在亚非沿海诸国之间建立持久的和平局势,并通过提高一些比较落后的东南亚岛国的文明程度,推行睦邻友好、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方针。郑和下西洋,除了用发扬中国的文教礼仪的方式之外,还通过发扬海外国家中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礼俗的方式来“敷宣教化”,充分尊重各国固有的文明,并给予发扬光大。
其次,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和扩大海外贸易。郑一钧介绍说,中国周边的海外国家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这一地区,尤其是南洋一带,散布着众多的岛国,南洋与大陆的空间不协调,地理的分散、不连续,缺乏进一步联结的基础。海洋空间上的限制,国与国之间难以沟通,是造成海外各国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也是郑和下西洋致力于建立中国与海外各国间和谐友好关系的障碍。正是通过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经济交往为纽带,将分散于大洋中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起来,为郑和使团致力于中国与海外各国关系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郑和下西洋就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在人类历史上进行的从未有过的伟大和平实践。
郑一钧表示,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实践,是郑和远航对十五世纪初期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六百年前,郑和作为伟大的和平使者,为“静海”奋斗了一生,最后以身殉职。郑和下西洋以后,西方殖民者的对外扩张,东西方一些海洋强国大搞海上霸权,无不导致“乱海”,一直到今天,郑和下西洋时期“静海”的局面没有再出现过,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莫大遗憾。我们今天纪念郑和,就要传承文明,发扬郑和为“静海”而奋斗终身的精神,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为建立和谐的国际社会秩序,为最终实现祖辈们向往世界大同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我认为,郑和下西洋只是一次武装大游行罢了,中国国力就是从明朝郑和下完西洋后开始下降的。如果那时候郑和搞侵略的话,现在中国就真的是地大物博了。唉,可惜啊,这么大个机会就这样白白地浪费掉!
为什么我要说国力从郑和下完西洋后开始下降的呢,因为郑和他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也包括未来的侵略者们都知道中国地大物博,有好多黄金,呵呵。还有,中国的历史都记载着中国是一个防守型的国家,而不是进攻型的国家。也只有一次是进攻的——黄祸!
我认为,郑和是个大白痴,有着那么雄厚的实力却去亮亮面子,搞什么武装大游行。真白痴!
今天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发生在什么时期”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发生在什么时期”,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
本页面文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发生在什么时期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