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历史名人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革新家,她对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黄道婆哪个朝代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历史名人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关于“黄道婆哪个朝代”的话题。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梳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历史名人

黄道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革新家,她对崖州(今海南岛)学到的纺织技术进行改革,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当时纺织业的发展,那么黄道婆是哪个 朝代 的人?带着疑问,下面 历史网 我将介绍黄道婆的简介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黄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又称为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小时候家庭贫苦,流落在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长大后她回到自己的故乡,当时松江纺织棉布要先用手把棉籽剥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手指甲都剥得脱落了,也剥不出多少来。而黄道婆通过自己改革的纺织技术,帮助了乡亲们更好的纺织。

黄道婆请来了一位老木匠,根据崖山人民用两根细长铁棍转动,轧去棉籽的方法,设计出了木制手摇轧棉车。这种轧棉车,是靠两人手摇,一人下棉籽,又干净又省力,效率大大地提高了。但有了轧棉车,还是用原来的小竹弓来弹棉花,还是慢呀!黄道婆又去找弹棉花的师傅,商量改革弹棉工具。改革出来,就是今天我们偶尔能见到的4尺多长的木制绳弦大弓。这样,纺织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也能穿上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美丽鲜亮的棉布衣服了。

黄道婆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以上是 历史 网搜集关于黄道婆的信息,如你想了解更多信息,敬请关注 历史 网!

>

哪个朝代的人发明了织布机

古代织布机是黄道婆发明的。在南宋理宗帝年代,年仅13岁的黄道婆为逃避当童养媳随商船漂落到崖州水南村。当时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黄道婆就倾心向黎民学习用木棉絮纺纱,用米酒、椰水、树皮和野生植物作为颜料调色染线,用机杼综线、挈花、织布的纺织印染技术,并比欧洲早400年发明出脚踏“三绽三线”纺纱车和“踞织腰机”织布机,提高了织锦质量。以“踏车椎弓”织出的黎锦、筒裙的图案艳丽素雅,有鸡花纹、马尾纹、青蛙纹等200多种,誉为“机杼精工,百卉千华”。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人?

黄道婆,这名字听起来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称呼,可她却是一位著名棉纺织家和改革家。那么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下面是我为你收集整理的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道婆资料简介

黄道婆,宋末元初著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mdash;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著: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黄道婆原名

黄道婆,难道她姓黄,名道婆?其实不然,翻阅已有的资料,并没有找到关于黄道婆原名的相关资料,只是人们又会叫她黄婆,或者是黄母。从这点看来,黄道婆的姓氏可以确定了,她姓黄。那么道婆又是怎么来的呢。

据传,年少的黄道婆,亲人都在战乱中相继死去,丢下小黄道婆一个人孤苦无依,小黄道婆为了生活给人当童养媳,但面对非人的虐待,小黄道婆出逃了。跑到她梦寐的拥有先进纺织技术的海南一带,跟热情好客的黎族姐妹生活在一起,并学习她们的纺织技术。

因为流落异乡,也没个落脚的地方,黎族的兄弟姐妹就让她借助在当地的道观了,一住就是二三十年,所以才有道这个称呼。那么婆就更简单了。黄道婆离开家乡的时候一片战乱,后来南宋覆灭,元朝改变了统治策略,黄道婆又一心想着家乡落后的纺织技术,便不舍的离开了黎族姐妹,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纺织技术贡献一份力,那个时候的黄道婆已年老,人们用婆来叫她刚好。黄道婆就是这么来的。

黄道婆传奇

黄道婆作为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贡献极大的一位女性,以其为人物原型创作的文学、影视作品自然数不胜数,其中“黄道婆传奇”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同时还是一部极受欢迎的京剧作品。

《黄道婆传奇》这本书是零九年时由中山大学出版的一本书籍,庄黎黎与陈端鸿两人共同编写,介绍了黄道婆的传奇一生。全数一共三十一回,外加一个后记,从黄道婆的出逃开始讲起,写了她历经战乱、颠沛流离;多次绝处逢生、师徒情深、专心学织;后来学成技艺、为民谋福,一向归家等等人生经历。通读全书,黄道婆的悲情却顽强的一生跃然纸上,种种苦难令人惊心动魄,而她的善良、坚强、勇敢、自立、创新等等多个精神就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并影响着我们。

而京剧黄道婆传奇也与该书一般,将黄道婆的人生经历分为五个阶段,讲述了这位发明家的一生,整个故事跨度为70多年,从她年幼时卖身葬母开始演绎,到50岁时回到故里,带着先进的手艺造福乡亲。此外,京剧在黄道婆的生平主线之外,还开展了另外一条主线,即黄道婆的情感之路,以她与两位男性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使整个故事更加饱满、丰富,也更打动人心。这部京剧融传统创作与现代审美于一体,在舞美、舞蹈、音乐等众多方面别出心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揭秘中国古代的神秘女巫)

揭秘中国古代的神秘女巫——黄道婆是哪个朝代的

1.黄道婆的起源

黄道婆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秘女巫,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据传,唐朝时期,黄道婆是一位能够预测天文现象和天灾人祸的女巫。她能够通过观察天象,预测未来的天气和各种自然灾害,帮助人们避免灾难和减轻损失。因此,她被视为一位神圣的存在,备受人们的尊敬和信仰。

2.黄道婆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黄道婆是一位能够掌控人间命运的女巫。她能够通过占卜和预测,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她被视为一位神秘的存在,备受人们的敬畏和崇拜。

3.黄道婆的神秘仪式

在中国古代,黄道婆有着许多神秘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黄道婆祭”。这个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在这一天向黄道婆祈求平安和健康。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燃香、烧纸钱、祭拜神像,并向黄道婆祈求吉祥和平安。

4.黄道婆的影响

黄道婆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她的影响深远。在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仪式中,黄道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清明节”中,人们就会祭祀黄道婆,向她祈求平安和健康。

5.黄道婆的现代形象

在现代,黄道婆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不再是神秘的女巫,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了民俗文化和乡土气息的形象。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办“黄道婆节”,以纪念这位神秘的女巫。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

在历史中我们知道黄道婆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接下来我搜集了黄道婆是哪个朝代,欢迎查看。

黄道婆是哪个朝代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人,系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生平简介

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着名名的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扞(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人物故事

幼年

上海县港口镇北喜泰路西,有一所三间两进的黄母祠,它的第二进屋子当中,供着一尊手里拿着棉花、头上扎着布巾的农村妇女塑像。塑像额前皱纹累累,脸上一派慈祥沉毅,既显出被供俸者黄道婆苍老之年,又标示着她心地善良、 性格坚强,使人瞻望起来十分亲切、敬意衷生,不知不觉地便沉入对她的历史追忆与慕念之中……

少年

大约在南宋理宗淳祐五年(公元一二四五年),黄道婆生于上海乌泥泾镇(现在的徐汇区华泾镇)的一个穷苦人家[3] 。当时,正是宋元更替、兵荒马乱之际。蒙古队锋芒直指临安,山河破碎的南宋王朝,君庸臣腐,出卖民族利益,朝野富人都是披金挂玉,依然吃得脑满肠肥,置民族存亡于不顾。可是,包括黄道婆一家在内的江南劳苦大众,不仅受汉族地主阶级的盘剥压榨,又遭到蒙古贵族铁蹄蹂躏威胁,还连年为天灾所袭击,使富庶的江南地区,竟成了“人家如破寺,十室九空”的败落景象。

然而,在兵匪共袭的烽烟血火里,承继着祖先勤劳勇敢光荣传统的劳动人民,依然是种瓜播谷、栽桑植棉,男的耕、女的织,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社会生产。黄道婆就是在这样的群众土壤里,发芽、生根,成长起来的。

黄道婆出生前后,她的家乡便从闽广地区传来了棉花种植。乌泥泾首先在一个名叫“八千亩”的地方,播下了棉种。到了黄道婆记事的时候,棉花种植已经普及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不**女学会了棉花纺织技术。黄道婆由于世道多难、家境贫寒,而且很小就失去了全部骨肉亲人,孤苦无依,不能不自幼就跟劳动紧密地连在一起。砍柴做饭、洗洗涮涮呀,拿针用线,补补连连哪,一切都是她自己奔波料理。她心灵手巧,好学好问,肯动脑筋,善于琢磨。大人干的活计,她看了便能举一反三,迅速通路入门。本地有人经常穿着棉布衣裤锄草犁田,邻居会纺线的妇女,早就告诉黄道婆,那种棉线布厚实柔软、经久耐用,干活的人穿用极为合适。黄道婆听着总是十分注意,沉思不语,而后,便抓紧向纺棉的成年人学习。起初,她不会干,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好像蛇吃了蛋似的。可是,她毫不气馁,坚持练习,争取学会操作。

然而,在那个年月,成年劳动者尚且不得温饱,何况黄道婆一个孤苦幼女。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到有田地的人家做了童养媳。

黄道婆成年累月起五更、爬半夜,侍候全家人的吃喝穿戴,四季当中,耕耘割藏,她都是和牛马一起出归。虽然年纪很轻,可她的劳动经验相当丰富。丰富的经验,使她更加聪明。她每天被家里活累得筋疲力尽,也还是硬挤时间继续练习纺织技术。没多久,她便熟练地掌握了全部操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棉条,松紧适用;纺棉纱,又细又匆;织棉布,纹均边直。她的生活里,没享受过慈爱,没得到过温暖,辛酸的泪,把她活泼的童年过早地淹埋干净,只有这棉纺劳动,才给了她莫大的快慰。每当她看见棉田里那龙爪样的棉叶、雪团似的棉花,每当她坐在那“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的棉纺画卷里,便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乐趣。

棉花会纺了,布会织了,好学好想的黄道婆又发现了问题:棉花去籽这样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实在太慢;而且弹棉絮的小弓,才一尺半来长,还是线弦,须用手指来拨动,弓身小,没有劲,线弦容易断,手指拨弦费力气,以这样落后的技术纺纱织布,怎么能供上那些干活人穿衣服的需要呢?她心里经常想:能不能有什么新办法提高工效呢?

青年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的一个清晨,黄浦江边一条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

原来,这是十八岁的黄道婆。多年来,她跟棉纺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手拴到了棉纱上,心织到了棉布里,总捉摸着怎样提高工效。有一天,她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区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

本来早已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而恶劣的时势家情更催逼她加速动身。她的家乡乌泥径,是南宋统治集团重点搜刮地区两浙西路属地。这几年,许多人贫苦至极,便抛家弃业,飘泊天涯,另寻活命地方。黄道婆的婆家没有破产,但她却无法继续存身,尽管她比蜜蜂勤快,比牛马受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夺寝禁食。上这条船的前一天,黄道婆在家里,天刚放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分辩几句,马上被拖下床来毒打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胸怀壮志的黄道婆痛苦到了极点,再也不甘忍受这封建牢狱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长江岸边,没有她的活路,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挖穿了四室屋顶,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访艺志向,哭诉了痛苦遭遇,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径,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看不胜看,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象着了迷、入了癖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开了花、吃了蜜。灿烂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技术之果。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尽管绞尽脑汁,熬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老年

岁月恰似织布快梭,转眼之间,到了十三世纪末叶。蒙古征服者早已囊括全国,南宋王朝覆灭了二十多年。为了缓和各族人民的反抗,元朝统治者慢慢改变以前那样屠杀掠夺政策,实行一些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经济开始好转。黄道婆这些年在元朝统治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没受刀兵涂炭,顺利地学习成功。在听说故乡安定下来,有了生机后,不由又想起那里棉织业的落后情形,内心复活了改变江南技术面貌的原来志向,升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思乡感情。她向海南同胞说出了心事,情长谊深的黎族姐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理解她,只好压着惜别的心情支持她。

公元1295年的一天,黄道婆忍痛告别了第二个故乡,搭船离开美丽的崖州,重返她阔别三十多年的长江之滨。经过了改朝换代的战乱,黄道婆的公婆和丈夫,早已先后死去,她一心无挂,只抱着造福于民的善良愿望,不顾晚年体力衰微与生活孤单,回到家乡马上投身于棉纺织业的传艺、改良和创新活动。乡亲们亲切地欢迎她满载而归,她更是不辞辛苦,东奔西走。热心地向乡亲们讲述黎族的优良制棉技术,妇女们成天围着她听得倾心入神。她便把自己海南所得,倾囊相授。同时,还把黎家先进经验与上海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智慧,积极发明创造。对棉纺织工具与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造了新的擀、弹、纺、织等工具,刷新了上海棉纺业的旧面貌。 首先是改革了擀籽工序。她先打听家乡近些年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说,从现在起,咱们改用新的擀籽法吧。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儿,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试验以后,妇女们乐不可支地嚷着:“一下子可以擀出五、六、七八个籽儿呀,再也不用手指头挨个儿数了!”

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最后,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 “太好了,又省力,又出活儿!”妇女们围着这新搅车,象山雀一样,欢跃起来,庆祝创制成功!

与此同时,黄道婆把沿用多年的小弓,弓身由一尺半长改为四尺多长,弓弦由线弦改为绳弦,将手指拨弦变为棒椎击弦。这结实有力的大弓,弹起棉来,挣挣然节奏鲜明,仿佛响起一支好听的劳动乐曲,棉花弹得又松又匆,又快又干净。 接着,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径被”名驰全国。元朝诗人曾热情地加以赞扬:

崖州布被五色缫,组雾紃云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风口,千轴乌径夺天造。

黄道婆回乡几年之后,松江、太仓和苏杭等地,都传用她的新法,以致有“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盛称。制棉业逐渐兴旺起来,甚至乌泥径附近一千多户靠棉织技术谋生的居民,生活水乎都比过去显著提高了。黄道婆的一生刻苦学习研究、辛勤劳动实践,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她的业绩在我国纺织史上灿然发光。人民热爱她、崇敬她,在她逝世的时候,大家怀着悲痛心情,纷纷捐资把她安葬在上海县曹行乡。上海群众曾不断地为她兴立祠庙,其中规模宏大的先棉祠,每年四月黄道婆的诞辰,都有人接踵赶来致祭。多少年来,人们感念黄道婆的歌谣,一直传颂不止: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 两只筒子两匹布。

人物评价

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歌颂的就是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为我国棉纺织技术作出卓越贡献的感激。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巨大贡献,赢得了当地劳动人民深情的热爱和永久的纪念。

黄道婆死后,大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并且在乌泥泾镇替她修建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许多地方也先后为她修建祠堂,(上海县港口镇建有黄母祠)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对这位棉纺织业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劳动妇女,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的坟墓,种了树,建了墓园。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供后人瞻仰。黄道婆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奋、聪明、慈爱、无私的杰出典型,她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留在广大人民的记忆中。

好了,今天关于“黄道婆哪个朝代”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黄道婆哪个朝代”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黄道婆哪个朝代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