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 导语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

 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篇二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人口增长快慢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增长模式

 (1)工业革命以前原始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低原始社会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特点高,高较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工业革命时特点高低高(18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20世纪50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近现代特点三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原因: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3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人口负增长国家;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P8

篇三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哪些?

地球在宇宙中,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一、 宇宙 定义:“宇”是无限的空间,“宙”是无限的时间,宇宙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特性,物质性:宇宙由天体组成 天体 定义:构成宇宙的不同形态的物质 分类:按照天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星云、恒星、行星 卫星、彗星、流星 、星际物质。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是构成宇宙的主要物质形态 运动性:宇宙中天体是运动的天体系统。定义:邻近的天体相互吸引,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 分层:地月系,太阳, 银河系,总星系,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思考](1)必须离开地球大气飞行方可称天体,例如:北极星、星际空间的气体、运行的人造卫星。 待发的人造卫星、空中飞行的飞机、课桌、陨石不是天体。 (2)哪些天体系统不包括地球?其他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简称星系)。 (3)总星系是宇宙总星系还是是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 河外星系是天体还是河外星系是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 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行星际物质 中心天体:太阳 质量大,其他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分类: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肉眼可见 巨行星(木星、土星) (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天文望远镜可见。[思考](1)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原因:轨道与海王星相交;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物体 (2)运行方向 :八大行星为自西向东,逆时针,彗星为顺时针 (3)小行星带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火烧木头灰烬多,有光环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离太阳距离逐渐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公转速度逐渐降低、公转周期逐渐增大 (5)离地球最近的是金星,卫星数最多的是木星(质量、体积最大),没有卫星的是水星和金 ?星(距离太阳太近),逆向自转的是金星(太阳从西边出)和天王星(躺着的姿势绕太阳运转) (6)在太阳系中,与地月系并列的天体系统还有5个,即有卫星的行星还有5个 (7)三类行星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是巨行星,最小的是类地行星,居中的是远日行星。 ?三、地球(行星本身不发射可见光,以表面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特性 普通性:与其他行星比,地球质量、体积、密度和自转、公转等都很普通 特殊性: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适宜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中 大气的保温作用 适宜大气 质量、体积适中 液态水 日地距离适中 宇宙环境安全 八大行星互不干扰 运行特点:共面性、近圆性、同向性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利)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辐射 定义: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 紫外区、红外区 宇宙放射能量和传递能量 电磁波 可见光区(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来源:太阳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核聚变反应 对地球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能量):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维持地表温度,推动地球上水、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变化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弊) 1、太阳大气层分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和分布:主要是黑子和耀斑2种 分层 特征 周期 相互关系 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黑子 光球层 温度比周围低,所以显得暗一些 11年 时间、区域相关性:黑子变多的时候和区域,耀斑也频繁暴发 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耀斑 色球层 突然爆发并增亮,释放能量 11年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另外还有,日珥:色球层,巨大火焰喷射物,太阳风:日冕层,高能带电粒子流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黑子高峰年,反常气候多 11页的探索要会读图并总结规律 黑子低峰年,气候比较稳定 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 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太阳风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现象 [极光出现在极地(例:加拿大)夜空,低纬地区或极地极昼时看不见]?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自转与公转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恒星日(23时56 分4秒,自转360°,真正周期)、太阳日(24时,自转360°59′,昼夜更替周期)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为15°/小时 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0 公转 太阳 同上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1°/日 30km/s 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会读17页图1-3-4,地球公转示意图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思考]“右手定则”判断南、北极和自转方向:右手拇指指向北极,四手指弯曲方向为自转方向。 ?二、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自转 赤道面 夹角为黄赤交角,23°26′ 地轴和黄道面斜交角度为66°34′ 公转 黄道面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回归年:会读19页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会填19页表. [思考](1)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位置 从春分到秋分,在北半球 从秋分到春分,在南半球 移动方向 从冬至到夏至,向北移动 从夏至到冬至,向南移动 (2)春、秋分时黄赤交角为0 三、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昼夜现象形成原因: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在同一时间 向着太阳的半球为昼半球 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 昼夜更替形成原因:昼夜现象和地球自转,周期为24时 晨昏线 定义: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特点 垂直于太阳光线 所在平面过地心:是地球上的一个大圆,在任何时候平分地球。 ?[思考](1)晨昏线的画法 ①过地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注意极昼和极夜) ③画上夜半球 注意:会分析太阳回归运动晨昏线的变化。 (2)晨线和昏线的判断 晨线:自西向东由夜半球变为昼半球的分界线 昏线:自西向东由昼半球变为夜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 (1)回忆 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 东西经划分: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东西半球划分:西经20°-东经160°为东半球,其余为西半球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处地方时一样 [思考] 东边比西边地方时要早,15°相差一个小时,即1°相差4分钟。 我国最东端约在东经135°,最西端约在东经73°,当最东端地方时为12时,最西端地方时是几时?(7时52分) ?(3)时区和区时(20页图1-3-8,时区的划分) ①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的时间,即区时 ②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的区时为0°经线的地方时 ③中时区以东、以西各分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

[计算] ① 经度判时区 某地所在时区=某地经度/15 余数〉7.5,则+1 余数≤7.5,舍去 若是东经则为东时区,若是西经则为西时区。例:东经40°(东三区),西经31°(西二区) ②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序号,西时区为西经,东时区为东经。 例:东八区:15°×8=120°,即东经120°。 ③时区范围:中央经线度数±7.5 例:东八区范围:东经112.5°~东经127.5°,东西十二区范围:东经172.5°~西经172.5° ④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有两种方法:用下面的公式计算,直接用20页图数 不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B地区时=A地区时±两地时区差 ①±号:东加西减(B位于A东,则+) ②时区差:同减异加(AB均为东或西时区则大-小,若一东一西,则两个时区数相加)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过日界线(180°经线),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例:东八区时间为5月1日8时35分,问西九区是什么时间?(4月30日15时35分) ⑤常用时区:北京、山东(东八区)、伦敦(中时区)、纽约、华盛顿(西五区)、悉尼(东十区)、乌鲁木齐(东六区)、东京(东九区)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中国“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120°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一个时区采用同一时间 北京地方时:116°E经线的地方时 地方时:经度不同而不同 例:(1)北京时间正午12时,天安门上游人看太阳在哪个方向?(东南) (2)我国新疆、西藏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东六区,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时) ?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形状的形成:赤道略凸,两极稍扁

[练习] (1)判断某地地方时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2时,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是24时或0时。 ②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与直射点所在经线相对的经线(同一经线圈的另一半)的地方时为午夜0时。 (2)判断日出、日落时刻 ①某地的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 某地的日落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 ②在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即6时日出,18时日落, 赤道上全年为6时日出,18时日落。 (3)日期范围的确定:180°和0时所在经线是地球上两个不同日期的分界线 0时经线以东为今日,以西为昨日,180°经线以西为今日,以东为昨日 当二者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 ?四、自转与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示意图 白昼,角>0° 昼半球上,角>0° 晚上,角<0° 夜半球上,角<0° 早晨和黄昏,角=0° 晨昏线上,角=0° ?(2)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90°,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反之,越小。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可以达到90°。 (3)两分两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节气 直射点位置 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分布 达全年最大值处 达全年最小值处 春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 夏至日 北回归线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南回归线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昼弧所跨经度越大,则昼越长,夜弧所跨经度越大,则夜越长。 (1)昼夜等长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天数越多 (3)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好相反)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昼夜长短 北极 夏半年(春分-秋分) 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昼 冬半年(秋分-春分) 南半球 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夜 夏至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极昼 冬至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夜 两分 赤道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3、季节更替 (1)季节更替的纬度差异 地区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季节更替特点 赤道 变化不大 数值大,变化小 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中纬地区 变化大 变化大 季节更替明显 极地等高纬地区 变化最大,有极昼和极夜 数值小,变化大 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2)四季 形成原因: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含义:夏(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短),太阳高度角最大(小)的季节 划分:我国以四立为起点,欧美以两分两至为起点划分,气象统计:12、1、2为冬季 4、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类型 传播速度 媒介特征 纵波(P波) 较快,可以在固、液、气中传播 横波(S波) 较慢 只可通过固体传播 1、地震波 ?2、内部圈层结构:自上而下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为界 地壳:厚度不一,大洋较薄,大陆较厚(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地幔:分为上地幔(17-1000千米)和下地幔(1000-2900千米) 以古登堡面为界 地核:分为内地核(固态)和外地核(熔融状态) ?[思考]软流层:上地幔上部,熔融状态,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成分干洁空气 氮气(78%):含量最大,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21%):第二大气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成分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光和所用,地面保温 水汽:成云致雨的原料 固体杂质:降水的凝结核 (2)垂直分层 厚度 直接热源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 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平流层顶-3000km -- 随高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 先垂直运动后向外散逸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航天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顶-50、55km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水平运动 航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km 中纬12km 高纬8-9km 地面 每上升100m,温度下降0.6℃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 最密切,天气现象,集中了大部分大气、水气和杂质 [思考]对流层厚度分布规律:纬度:低纬〉中纬〉高纬;季节:夏季〉春秋〉冬季 2、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水,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3、生物圈 不单独占有空间,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表层 最活跃的圈层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 吸收 、 反射 和 散射 作用 ,大气吸收的太阳能主要转化为 热能 ,部分转化为 化学能 能储藏于生物内。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 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 作用。 ?3.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 红外线 部分,与太阳辐射相比,地面辐射为 长波辐射 。 就整个大气层来说,根本热源:太阳辐射;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物质 选择性 削弱波段 举例 反射 云层、较大尘埃 无 全部波段 A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 散射 空气分子、细小尘埃 有 蓝紫光 B晴朗的天空成蔚蓝色 / 日出江花红胜火 吸收 臭氧 有 紫外线 C紫外线导致白内障、皮肤癌等 水汽、二氧化碳 有 红外线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例:A、阴天的夜晚或早晨,比晴朗的温度高一些 B、人造烟雾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降低白天近地面的气温,大气的保温作用能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补偿。这两种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是缩小了气温的 日较差 ,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 温度 条件。 ?6.总结 削弱作用 太阳 地面 地面辐射 大气 大气逆辐射 保温作用 问:1、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怎样的天气状况下气温日较差最大?(全天都晴朗) 2、撒哈拉沙漠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天气以晴朗为主) ?二、大气运动 (一)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空气的水平的运动即为风。 500 1000 冷却收缩 受热膨胀 下沉 上升 490 1010 480 1020 A(冷) B(热) 热力环流 高空(北) 近地面(南) 近地面(北半球) 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只考虑冷热;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面气压比高空大 ?(二)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1、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如图) ?2、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 位置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高压 北大西洋 高压 ?3、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 和风带北移,冬季南移。 季风环流 成因 分布地区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中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印度半岛、中国西南地区 ?4、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表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 ?带 热带雨林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之间 主要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热带草原 气候 主要南北纬10°-20° 主要赤道低压、信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10°-25°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交替 热带沙漠 气候 主要南北纬20°-30°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 全年高温干旱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中海气候 主要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 夏季副热带高压与冬季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 ?带 温带季风 气候 主要北纬35°-50°大陆东岸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冬夏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性 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南北纬40°-60°大陆内部 大陆气团控制 夏热冬寒,干旱少雨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以温定带 最冷月气温>15℃ 热带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最热月气温<15℃ 寒带气候 2、以水定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 ?三、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的特点 简易天气图 1、冷气团和暖气团(P42) ?2、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暖锋: 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过境时 过境前 晴朗 晴朗 晴朗 晴朗 连续降水 降水(雷雨) ?3、气旋和反气旋的特点 天气系统 气旋(低气压) 反气旋(高气压) 水平方向 从四周流向中心 从中心流向四周 垂直方向 中心暖空气上升 中心气流下沉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对我国影响 夏秋季节,中国东南 沿海地区的台风 中国长江流域的伏旱, 北方的秋高气爽天气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那么高一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拓展阅读:高一地理知识记忆技巧

 字首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字首记忆法效果显著,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为:先将地理概念的字头进行排列,形成固定的一句话,然后根据这句话复述出概念的全部内容。很多同学对各种地理分界线混淆不清,而且由于其内容较多,很难形成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字首记忆法对这些分界线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较长,其中包括“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的山脉,我们可以将这组山脉名称的字首组合为“大阴贺巴冈”,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资源”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采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

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 经验 。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一地理 必背必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可以帮到你!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1

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2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3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 文化 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1997年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 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背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必修一

★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期末必备)

★ 高考地理城市专题必背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2018高中地理大题必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总结

#高一# 导语说到高一地理必修一,很多同学都会说难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地理必修一是高中地理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是 为你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帮到你。

  高一地理必修一宇宙环境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气环境

 一、重点内容分析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现象产生原因污染物危害对策

 温室效应燃烧矿石燃料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二氧化碳

 海平面上升(原因?)对沿海低地构成直接威胁引起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臭氧层的破坏使用制冷设备等消耗臭氧物质氟氯烃等太阳紫外辐射增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全球合作,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酸雨燃烧化石燃料(主要是燃煤);汽车尾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水体酸化,影响鱼类生长乃至死亡;酸化土壤,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最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如清洁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废气再利用)燃烧低硫煤或其它清洁能源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 学习 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

一、重点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 秋分 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高一地理重点知识点 总结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 其它 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_气候分为两种:

_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_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

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的相关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 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 方法 。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 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太阳队地球的意义;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物质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素;太阳受热的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和主要环节,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对地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区分异规律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好了,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