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任中科大副教授,25岁博士毕业,26岁当博导,现在怎么样? 一世情缘 吴慰慈:牵手图林 一世情缘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学习都是我们成长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毕竟在中国人的眼中,那些学习成绩出色的学霸一般都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这些榜样的鼓舞之下,很多人在...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25岁任高校博导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好的,现在我来为大家谈一谈25岁任高校博导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大家的疑惑。关于25岁任高校博导的话题,我们开始说说吧。

她任中科大副教授,25岁博士毕业,26岁当博导,现在怎么样?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学习都是我们成长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毕竟在中国人的眼中,那些学习成绩出色的学霸一般都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在这些榜样的鼓舞之下,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着非常强劲的动力。

曾经,有一位"女神学霸"就凭借自己的成绩,引起了巨大轰动,她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成功拿到了博士学位,而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更是已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现如今,她也担任着中科大副教授一职。可以说,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女学霸也成为了许多人羡慕的对象。那么,这位"女神学霸"究竟何许人也?她又是如何做出如此优秀的成绩的呢?

这位女神学霸就是方璐,她出生于1986年,在方璐很小的时候,她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学习天赋,而由于她的成绩就好,且与同龄人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方璐十七岁的时候,她就已经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除了学习成绩较为优异之外,方璐的长相也是比较出色的,因此,在很多人第一眼看到方璐的时候,也并不会将她与那些传统的学霸联想到一起。

在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之后,方璐的知识水平也有了飞速的提升,这也使得她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在2007年时,方璐来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并对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进行学习,而在2011年时,她也成功拿到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此时的方璐还仅仅是一位二十五岁的年轻姑娘,相比于同龄人而言,她的学历成就也是比较高的。

而在香港科技大学学习期间,她也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美国西北大学学习,在2011年到2012年时,方璐又留在了香港科技大学并获得了博士后的身份,而结束了香港的学业之后,方璐又一次来到了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并成为了这所学校的博士后。从方璐的求学经历中就能够感受到,这样一位美女学霸的学习能力是非常出色的。

而在2012年的时候,年仅二十六岁的方璐也回到了自己的本科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担任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专业的副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虽然说相比于其他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而言,方璐的年纪是比较小的,但她与其他人之间却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差异。在学术方面,方璐的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即使她没有着深厚的经验累积,但她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实力弥补与他人之间的差距。

在2018年的时候,方璐又加入到了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中,并成为了该学院的准聘副教授,可以说,在这样的职位授予中就能够感受到,方璐的学术水准是非常高的,而与此同时,她也荣获了清华大学的"学术新人奖",由此可见,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等院校之一,清华大学也对这位美女学霸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在很多人了解过方璐的经历之后,纷纷感叹,这是一位美貌和智慧并存的"女神学霸"。

虽然说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那些学霸都是一副只会读书的样子,但方璐却用自己的经历向大家证明了,即使学霸也能够拥有较好的外貌和高端的气质。虽然说方璐是一个天赋比较好的学生,但是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努力的加持的话,那么方璐的天赋也不能够完全发挥出来,可以看出,对于真正的学霸而言,他们是非常热爱学习的,而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也能够找到人生的真谛,相信方璐也将成为许多学生继续前进的榜样。

结语

在对方璐的成长过程进行了解之后就会发现,没有人的成功是轻松的。对于方璐而言,过人的天赋并不是她骄傲的理由,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方璐所付出的努力也比一般人要多很多。而在成为博士生导师时,较小的年龄也并没有成为阻碍其事业发展的存在,虽然相比于其他的导师而言,方璐是非常年轻的,但她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可以说,年纪轻轻就成为副教授的方璐也成为了许多人继续前进的榜样,相信在这些人才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社会也必将拥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35岁博导厉害吗

35岁成为博导是非常厉害的。

一般情况,博士生导师都在45岁以上,正常情况都在50岁左右,所以在35岁成为博导是非常厉害的,正常情况下,每个人在大学、硕士、博士的读书过程中,都会有些波折,评定博导至少要求三到五年内,每年发表一个CSSCI期刊文章,所以再耽误几年,能在45岁能当上博导,已经算是王牌博导了,何况35岁更是人中龙凤。

一般大学毕业22岁,研究生毕业25岁,博士毕业30岁。这是应届生直接毕业,硕博连读,一口气读完大学、硕士,博士的情况。博士毕业后,需要最少两年成为副教授,副教授正常五年到教授,这就有7年,所以在没有任何闪失的情况下,37岁成为教授,才有资格当博导。

博士生导师的具体要求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8篇(第一作者或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正式出版过学术专著。所发表的论文或专著曾被同行多次引用或曾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

承担有国家或部(省)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或攻关项目,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其他有重要价值的研究项目。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不少于5篇(第一作者或本人指导的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正式出版过学术专著,或有重要的技术成果发表的论文或专著曾被同行多次引用或曾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奖励,获省部或国家级成果登记2项或发明专利(授权)2项。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一世情缘 吴慰慈:牵手图林 一世情缘

我对图书馆的感情非常深厚,我离不开图书馆。我的事业一开始就在这个领域里,从所知不多到知道很多,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经过老师的指引,朋友的支持,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这个过程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每走一步都感到很欣慰。

我对自己从来没有满足过,我总觉得做完一件事情心里面就踏实了一些。做工作最主要的是有科学的态度,有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夸大成绩,不能沾沾自喜,不能看不起别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这样就能和老师、学生以及我所影响的学术共同体范围内的同仁们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我这一辈子,始终长时间地从事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这就是我的人生道路,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大半辈子,我还要坚定地走下去……

话说2007年,图林有件“大事”发生,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领域标志性的人物――吴慰慈教授70华诞,诸多尊敬吴老的同仁、学生纷纷拿起笔,或写贺词,或致贺信,为他祝寿。这些贺信、贺词随后结集出版,取名作《传薪集》。吴先生享此殊荣,是与他的学养及人品分不开的,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吴教授,说他“气度温文尔雅,学术严谨求实,思想丰富厚重,性格坚韧不拔”,深为业界同仁所认同;而以“传薪”二字来概括吴老,则再贴切不过,自1973年10月调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今信息管理系)任教以来,他就彻底扎根在了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上,今年七十有二的吴老,仍然在带自己的博士生。而说起吴老牵手图林,就更要往上追溯到1957年他考入北大图书馆学系时,这一牵手,就是一辈子……

走进图书馆学专业

1957年9月,通过参加全国统考,吴慰慈考入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当时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还不是很为人熟悉,吴慰慈考入的北大图书馆学系,也不过刚刚成立10年,之所以报考这个专业,吴慰慈称的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浮山中学坐落在群山里面,没有什么可玩的,我们连**都没看过,整天就是学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就养成了爱看书的习惯。参加全国统考时,我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觉得将来要是能在图书馆工作,看书会很方便。正是抱着这样一个朦胧的想法,我一步迈入了这个专业。”

那时的北大图书馆学系名师云集,系创建人,著名的敦煌学家、文献学家王重民先生,以及刘国钧、陈鸿舜、邓衍林、周文骏等诸位教授,引领着年轻的吴慰慈进入了图书馆学领域。一贯刻苦的他在北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如鱼得水,再加上名师们的指点和帮助,使得他越学这个专业兴趣越浓。

1961年,吴慰慈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图书馆工作。这一干,就是12年。在这12年中,他做过基层馆培训、业务辅导、宣传、古籍整理……吴慰慈很看重在天津图书馆工作的12年,“因为它从实践的角度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虽然工作内容有限,但是我很努力,工作态度和工作质量受到大家的好评。”这段经历为吴慰慈后来的教学和研究打下了实践的基础。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光有书本知识,不结合实践经验,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实践使我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研究图书馆学必须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脱离唯物主义基础的研究难免会产生思维的局限性。

实践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的知识,对我后来从事教学是一种很丰富的营养。我写了一些书,写过很多文章,我始终认为天津图书馆是一块肥沃的土壤。这块肥沃的土壤为我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学生是最值得珍视的财富

1973年,吴慰慈调回北大任教,“重新回到了母校,心情变得很好。因为我学习在北大,现在能回来为母校的发展、为图书馆学科建设贡献力量,感到无比幸福”。那时候吴慰慈30多岁,正是好年纪,精力充沛,很好地接续了王重民等老一辈图书馆学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成为全国高校图书馆学基础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之一。那时候各方面的条件都很艰苦,吴慰慈住在北大,还要到昌平分校任教,有课时早晨六点多钟就要赶班车去昌平上课。那时候没有高速路,从北大到昌平分校大概要走一个多小时,到了分校,就要连续上三个多小时的课,下课后才能在昌平吃点饭,马上再赶班车回到北大,再骑自行车回家,经常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为了保证上课时间,吴慰慈一直坚持骑自行车,骑了30多年。后来上岁数家人不让他骑了,老伴把自行车卖了,他还为此难受了一阵子。

自1977年9月起,吴慰慈在北大开始独立承担图书馆学概论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当时这门课程是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开设的,即通过讲授,使初学者对图书馆、图书馆工作、图书馆事业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反映说教学内容“单薄”、“没有学科的理论高度”,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也是同时期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引起了吴慰慈等相关课程授课老师的重视。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各相关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由技术方法描述逐步向理论思维升华,国外一些图书馆学理论著作也相继传入。经过几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学系基础课研讨会,要提高图书馆学系基础课理论教学层次的共识逐步达成。在这样的学术环境和背景下,从1984年开始,吴慰慈在《图书馆学概要》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本课程不仅担负着专业启蒙教育的任务,其教学目的也在于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系统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弄清图书馆学研究范畴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为此,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提高课堂讲授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过10年努力,《图书馆学概要》课程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骨架的教学新布局。像这种开创性的工作,在吴慰慈长期从事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还有很多次,他主要执笔拟定了第一部图书馆学基础教学大纲,是第一部示范性教材《图书馆学基础》(1981年)的主要参与者,后来这部著作被国家教委评选为一等奖。

1983年,吴慰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自招收博士生后他就不再招收硕士生了,因为精力有限,只能集中精力培养博士生。吴教授一共培养了27名硕士研究生,这些人大概有2/3在国外,大多数还从事图书馆学专业。“我重点说一下博士生,我是1994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的,当时的博导是全国评选,一所学校也就一两个名额。博士生我一共培养了25个,其中6人在读。已经毕业的19人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晋升教授,有些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了。他们作为骨干在各高校任教,有的也已经培养了自己的博士生。”谈到自己的弟子,吴教授总是喜形于色,学生是他最珍视的财富。

“我的硕士生加博士生50多人,可以说比较好地在图书馆学方面贡献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吴慰慈在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有一些体会:

第一,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师生,又是朋友。他严格地全面要求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严格按照北大的高标准培养博士生,学生们都感到收获很大。有的学生说,读吴老师的博士,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而我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二,教师必须要全面地关爱学生,让他们成才。不仅关心其学业,而且关心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

吴慰慈坚信:学生是最宝贵的财富。他说:“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天之骄子本身就是社会的财富,另外他们终会给社会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这是更宝贵的。”“直到现在我还在培养博士生的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我认为培养博士生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想办法以最快的时间把他们带入本学科的前沿,使他们能够在本学科的前沿阵地上开展研究,大展身手,能够发表一些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我想在我的有生之年,只要还能够工作,就一定继续把博士生培养好。”

吴老说全面关爱学生,绝不是空话,他每年都有很多机会到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或演讲,因为桃李满天下,所到之处,往往有学生闻讯赶来拜望老师,不管是多少年前的学生,他总能一口说出名字和工作单位。也因此,吴老得到了众多学生由衷的尊敬。

因为工作的需要,吴老大概先后到了美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去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这主要集中在他担任北大信息管理系系主任期间,因为这些工作,他与国外的学者也建立了很好的学术联系,有的成为很好的朋友。吴老遂通过他们把自己的博士生送到国外其他地区的学校培养,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他们开阔眼界,使他们深切地体会到如何更好地做一名研究生,有学生说:“我觉得研究和教学都不能够搞封闭,应该开放,更加开放。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走向世界的大舞台”。

一生勤勉,问学不辍

在带好学生的同时,一生勤勉的吴慰慈教授始终没有放松自己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领域的学术研究,当然这也与北大在考核教师的学术研究工作方面始终坚持高标准有关。从1973年至今,每年他都会发表文章,每隔两三年都会有著作出版。从数量上来看,吴慰慈教授已出版包括《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学理论与方法》等在内的专著、教材20多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的编撰,担任其中“图书馆学综合分支”副主编,是其主要撰稿人。他在1991年被提升为教授,1994年被提升为博士生导师。

从1996年到2002年,吴慰慈担任北大信息管理系的系主任,有一段时间还兼任系党委书记,那时候的工作很忙,但是除了完成行政工作之外,他仍然坚持发表论著。时间和工作冲突,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但是“我觉得自己处理得比较好,行政工作照干,发表论著也没有减少”,这是靠拼搏出来的。吴老今年72岁,在65岁以前,他都没有在每天晚上12点以前睡过觉。“现在年纪大了,我得考虑到自己的身体,但也还坚持研究工作。我认为研究工作没有终点,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社会职务,曾经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图情档学科的召集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一项工作。还担任过国家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两届)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届),以及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的兼职教授等。现在还是《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等核心期刊的编委。“担任这么多职务,对于我个人来说有得也有失。总体来讲,虽然花了一些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学术兼职工作,但只要是为社会服务,便是值得的。这些工作也帮助我思考很多问题,使我学会了如何组织图书馆学研究,如何发现有实力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也使我掌握了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学会了与青年人如何沟通,如何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这些社会兼职很累很乏,但对我来说是一种培养,是一种煅炼,是一种提高。作为一名学者,不能当书呆子,要善于从事各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学术研究。”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李超平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对于图书馆学,有一些人的名字似乎具有符号意义,比如,彭斐章老师,让人联想到目录学;张琪玉老师,让人联想到情报检索语言;吴慰慈老师,任何一个从事图书馆学研究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把吴老师与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联系起来。”能够让别人把自己与一个研究领域联系在一起,这本身就表明了一个人的成就。

13183

如何看待重庆大学引进 25 岁博导冯磊,入职半年实现学院顶会论文?

2021年1月,冯磊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仅25岁,这是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冯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近三年来,已在ICML、NeurIPS、KDD、CVPR、AAAI、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

在学术服务方面,担任IJCAI 2021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ICML 2021专家审稿人,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人。

记者注意到,在冯磊的个人页面上,标注他的招生信息:年度招收博士生1名、硕士生3名,招收数学、计算机等专业。但同时特别备注:“2022年秋季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已满,谢谢各位同学的热情”。同时,冯磊还向同学们推荐了相关领域的导师。

吴礼权的介绍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中国修辞学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复旦大学全国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会长[1],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等。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员教授、专任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等,上海市语文学会秘书长、副会长。出版学术专著《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修辞心理学》、《现代汉语修辞学》等16部。另有《阐释修辞论》、《中国修辞学通史》等合著8种。三十多岁即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教授之一,也是唯一最年轻的语言学教授与博导。著有长篇历史小说《远水孤云:说客苏秦》、《冷月飘风:策士张仪》,2011年11月由台湾商务印书馆与云南人民出版社以繁简体两种版本同步推出。《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南方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均有大量报道,新浪、搜狐、雅虎、香港凤凰网等各大门户网站亦有报道。另两部长篇历史小说《镜花水月:游士孔子》、《易水悲风:刺客荆轲》,分别于2013年10月、2014年4月分别由台湾商务印书馆、暨南大学出版社以繁体与简体两个版本在海峡两岸同步出版发行。从29岁开始招收研究生,迄今已经独立指导与合作指导国内外博士生近三十名,指导硕士生(包括港台)数十名,指导国内各大高校访问学者数十名。

北大校长黄如:25岁读博士,30岁成教授,50岁做校长,开挂了吗?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上学的时候梦想成为自己学校的老师,因为那时他们觉得老师是学校的“主人”,管理着这么多的学生,更有尊严,更有气势。当我们长大了,才知道留在学校教书不是像我这样的学生应该有的想法。一个学生能够留在大学教书,然后成为校长的经历是相当罕见的,但也不是没有。我国顶级大学北大就有这样的情况。是的,有些人可能已经猜到小小罗今天要介绍的是北大现任副校长黄如。

1969年11月。黄如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为泉州南安。1987年7月。黄如以优异的成绩参加了高考,并被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录取。1991年7月。黄如从东南大学毕业后,继续在东南大学攻读研究生。1994年7月。黄如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并获得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师从中国微电子领域的****王阳元院士。1997年7月。黄如成功毕业于北大,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学位,并留在学校任教。他先后担任副教授和教授。2001年,他被破例提升为博士生导师。

2008年黄如被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他担任北大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2015年,他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女院士。从2019年开始,他担任北大的副校长。回顾黄如的简历,可以称之为现代职场最鼓舞人心的奋斗史。从东南大学的普通本科生到北大大学的副校长,只有她知道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学习,努力了多少次。

此外,你必须承认,她确实有实力坐这个位子。黄如女士在纳米新半导体器件、工艺技术及相关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她出版过5本著作、250余篇学术论文、被邀请做国际会议大会和特邀报告40余次、多次担任国际科研大会主席。这位出生在60年代尾巴的“准70后”,身上随便一个标签都让人敬佩,但在网上很少能看到关于她的消息,“隐身做科研”可能是中国科研人员的共同点,他们的心思都用在了攻关科研难题上。

对于科研创新,黄如认为:“只是做好本职工作。只要每个人都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做事,所谓的创新的东西就能在工作中发现。”科研创新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每个人都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最基本的事情,扎扎实实打好基础,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勤奋踏实的基础上,选题、思路到位,取得科研成果是水到渠成的。

像黄如这样低调的人才是真正的女神,在世界科学研究舞台上,她展现了东方知识女性的风采。她聪明、自信、受过良好教育、谦虚。小小罗觉得,不要对娱乐圈女明星张口闭口就冠以“女神”称号,黄如这样的科研人才是年轻人真正的偶像,真正的女神。

好了,关于“25岁任高校博导”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25岁任高校博导”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25岁任高校博导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