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有哪些目录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通假字有: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网上荡的,你自己也可以。
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的意思。
2、共(gōng)其乏困中“共”通“供”,供给的意思。
3、夫晋,何厌之有中“厌”通“餍”,满足的意思。
4、秦伯说“说”通“悦”,喜欢,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明智的意思。
词句注释:
1、烛之武: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
退:使撤退。
2、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
3、无礼于晋:指晋文公重耳作公子时流亡经过郑国,郑文公不以礼相待之事。
4、贰:对晋有二心,与楚亲近。
晋、楚城濮之战时,郑国曾派兵援助楚国。
5、军:驻扎。
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6、氾(fàn)南:水之南。
7、佚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郑文公。
8、缒(zhuì):系在绳子上放下去。
9、鄙:边疆,这里作动词,意为开辟边疆。
越国以鄙远:越过晋国把远离秦国的郑国作为边境。
10、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11、行李:外交使节。
12、共:同“供”,供给。
乏困:在食宿方面的不足。
13、赐:恩惠,指秦穆公帮助晋惠公回国继位之事。
14、版:打土墙用的夹板,这里指防御工事。
15、厌:同“餍”,饱,满足。
16、封:疆界,这里作动词,以为疆界。
17、阙:通“缺”,损害。
18、说:同“悦”,喜悦。
19、杞子、逢孙、杨孙:都是秦国大夫。
戍:防守。
20、子犯:狐偃,字子犯,是晋文公的舅父。
21、微:非,无。
夫人:此人,指秦穆公。
22、敝(bì):动词,害。
23、所与:同盟者。
24、知:通“智”,明智。
25、乱:分裂。
整:联合,团结。
扩展资料:
1、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的思维却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所以,时代越前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别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的,“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注于个读音,而选择性地忽略了其字形,不同的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
2、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
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假借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