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考哪些科目?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考试也不单单只是考验你知识点的背诵,而是一些历史知识点的运用,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下文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科目的...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高三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也是你未来的基石。
高考之路荆棘密布,但每一步的跋涉都铺就了未来的辉煌之路,全力以赴,决胜高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考试也不单单只是考验你知识点的背诵,而是一些历史知识点的运用,需要大家记住的知识点比较多,下文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科目的重要知识点考点,各位同学,赶快和小编一起查阅下文,复习历史知识吧。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高频考点有哪些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涵、特点及影响

(1)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其最大特点 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2)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早期贵族政治的特点。

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

(1)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主要经历了分封制(西周)、郡县制(秦)、郡国并 行制、文官知州通判制(宋)、行省制(元)等重要制度。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的实施,是对地方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三省六部制特点、影响及演变

(1)特点: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②职权分明;③节制君权。

(2)影响:

①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使封建中央官 僚机构更加完善,历代沿用。

(3)三省制演变:宋代只保留“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三司并称“二府三 司”;元代废三省制,只保留中书省,行一省制;明代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 部。

古代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

(1)耕作方式:中国古代经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转变,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决定了中国古代基本生产模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的男耕女织为主要组织方式,推动了古代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2)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包括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和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又有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

唐宋元明清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

(1)从西周至唐:

①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2)宋元明清:

①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镇兴起和发展,农村的“草市”发展。

②宋元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如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③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3)经济政策: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末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列强经济侵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促使自然经开始解体。造成中国农民、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贫困,因而具有“破坏”作用,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列强侵华将中国作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的同时,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点、原因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它大体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日渐萎缩等几个阶段。

(2)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政府政策、列强侵华、革命运动与战争、实业救国思潮等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2)战国时期:

① 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代表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发表了自己 的观点。③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

④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 的迫切愿望,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

宋明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主张:南宋的朱熹将儒学发展到理学,认为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宋明陆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以求“理”,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影响: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

②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塑造人的性格和价值。

明末清初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代表: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2)主张:批判地继承儒学思想,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主张学以致用。

(3)影响: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冷战”局面下两极格局的对峙

(1) “冷战”的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2)特点:

①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②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 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的割 据。两极格局的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发展

(1)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

人文精神的起源、兴起、发展历程及特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 (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历程。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具体各不相同。

(1)古希腊人文主义突出人自身,突出人的作用。

(2)文艺复兴肯定人和 人性,强调人的价值。

(3)宗教改革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力,提倡个人宗教信仰的自由,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4)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的旗帜,反对专制和迷 信;提倡科学、自由、平等,反对特权等。

牛顿力学体系、相对论、量子论和达尔文进化论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机器生产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有力地挑战了神创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对处于危亡的国家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缺 陷,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


高中政治必修4《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

 一、明确考点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考情分析

 本课主要讲了认识论的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等),其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009年海南卷23题、江苏卷35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广东文基16题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的知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人们 的 活动。

 ①实践是以 为主体,以 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

 活动

 (2)特点: 、 和

 (3)形式: 、 和

 对应练习 Ⅰ、(20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Ⅱ、(2009海南卷22)?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 和

 ☆注意☆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并不是获得认识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方面。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

 (1)含义:标志 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 个真理。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2)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 来说的,都是 、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 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对应练习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Ⅱ、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原来国家经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提法的变化说明 ( )

 A.世界是物质的,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价值观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D.真理是相对的,认识总是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发展

 Ⅲ、三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真理与渗误相互融合

 C、真理以谬误为基础的 D.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 、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了解认识反复性的原因)

 (2)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了解认识无限性的原因)

 (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 或 。

 三、重点问题探究

 1、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对应练习 Ⅰ、(2009广东文基16)?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 )

 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 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

 Ⅱ、(2009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Ⅲ、(2009海南卷23)辨析题: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理 解 原 因 误 区 结 论

 反复性

 无限性

 对应练习Ⅰ、(2009辽宁、宁夏卷21) 科学研究是面向未知世界的认识活动,追踪科学发展现状以提炼问题依赖于研究者的学术素养与理论兴趣。在科学认识活动中( )wwwB.ks5u.com

 ①科学问题的形成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 ②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③科学问题的选择反映出研究者的兴趣爱好 ④科学问题来源于实践并决定着实践的水平www.ks5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Ⅱ、(20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Ⅲ、(2009江苏卷35)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五、时政热点链接 甲型H1N1流感

 卫生部应急办副主任梁万年说:?经过研究探索,目前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其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但病情较温和,有些无需治疗即可痊愈。?2009年7月9日卫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调整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2009年7月29日,由河南华兰生物生产的我国首批甲型H1N1流感疫苗在完成生物、生化试验后,在江苏泰州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据卫生部通报,截至12月20日24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413批次7524.9万人份。全国31个省(区、市)、x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签收疫苗635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3999万人。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六、巩固训练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

 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5.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6. 号称中国股市散户第一人的杨百万说,股市是没有围墙的社会财经大学,只有留级和重读,永远没有毕业生。这告诉我们( )

 A.真理是客观的 B.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有些事情是人们不能认识的

 7. ?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拓展阅读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考哪些科目?

高中文科考哪些科目?

问:具体的,必修选修 课本名说下。 谢啦 ~~...更多详细

2008年北京奥运会非洲各国运动员的表现

答:准确: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和基本解题思路,避免对而不全,计算错误,马虎等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丢分。反思:通过综合试卷的练习,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对本质问题进行反思,注重一题多解的归纳总结。英语得阅读者得天下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高级教师 杨智斌西安新东方学校英语专家 陈灿■ 〔......更多详细

以上就是高三网整理的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科考哪些科目?的全部内容,希望你在了解【高中历史高频考点有哪些】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到你更多的学习。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