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高三是人生的一段旅程,也是你未来的基石。
高三是奋斗的象征,是我们向着光明未来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转折点上,我们学会承受压力,学会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学会了责任和担当。这一切都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内容及翻译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展现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收复失地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其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美芹十论》等,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开篇明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原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词牌名解释

“西江月”是词牌名,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苏台览古》一诗,因为李白此诗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西江月”后成为唐教坊曲名,再后来才用作词调。

“西江月”是双调,共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两句例用对仗。

还是按照一如既往的方法,解读词作之前,先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词作,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今江西省上饶)时的作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开始,辛弃疾因为主张收复而遭到政敌的排挤、打压、甚至弹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一赋闲就长达十五年左右。

期间虽然曾有复出,但都持续的时间很短,这期间辛弃疾的活动轨迹都以上饶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领略黄沙岭的风光。

这首《西江月》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小序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就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

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由此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而且周围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片飘着“稻花香”的沃野。

辛弃疾曾经不止一次去过黄沙岭这个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写黄沙岭风光的词作,现存有五首,分别是:两首《生查子·独游西岩》、一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还有一首就是本文要解读的《西江月》。

这些词作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沙岭的风光,也体现了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的词风特点。

其中《西江月》这首词的题材内容平易真切,不过是描写在黄沙岭中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雕琢修饰的痕迹,也没有用到典故,层次安排自然流畅。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淳厚的感情,通过这首《西江月》,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词中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红》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为我们呈现了夜行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是黄沙岭晚上的美丽景色:“明月”二字说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洁,从“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夜色正好适合词人闲庭信步地行走在黄沙岭道中。

“惊鹊”二字写出了晚上的安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因为夜晚太安静,而词人行走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因为这一句是词人的所见所闻,他没有将自己写进词中,所以给人造成的感觉是这皎洁的月色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这又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静。

“清风”是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夏季晚风,仲夏夜晚的清风送来丝丝凉爽,词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这样的情景也让人感到一丝的惬意和舒适。

鹊鸟和鸣蝉都是极其平常的,词人却把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有机地融进一幅画面之中。

因为词人走动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鹊鸟,它们飞离了树枝,正是因为鹊鸟的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的摇晃,与此同时,停歇在枝干的蝉因为树枝的晃动,而鸣叫起来。

“惊鹊”和“鸣蝉”都是充满动感的画面,更是词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进一步衬托出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美好来。

“鸣蝉”又指明了季节,是盛夏时节特有的物候现象。据《礼记》中的记载,夏至时节“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由此可见:词人此次夜行黄沙道中的时节正好是盛夏时节,这个仲夏夜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也为下文中的“想花香里说丰年”做好了铺垫。

下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移,他所摄取的画面也由空中转向地面。

因为词作的开篇句是从夜空写起的,这两句却是词人对周围稻田的描绘,因为上文说到,黄沙岭一带有沃野的稻田。其实这两句更加表现了词人对黄沙岭一带风光的描绘,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中,词人展望了稻子成熟,丰收在即的收获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中的“香”字,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词人或许与随行的人已经讨论即将到来的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但是他将这种丰收的喜悦从青蛙的叫声中引逗出来,构思确实奇妙。

在词人的感觉里,他听到在稻田里鸣叫的一片蛙声,连青蛙似乎都在争说即将到来的收获。词作的妙处就是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他先写出稻田里青蛙的鸣叫,再以行文的方式补说这争说丰年的声音的来源。

上片短短的四句,完全是词人抒写仲夏夜黄沙岭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又一次将视角转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点点。夜雨来得又很突然,但是却是轻微的一阵细雨,这样的雨不会给夜行黄沙道带来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凉爽。

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细雨,这又契合了上片描绘的黄沙岭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淳朴自然的风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这两句表明词人虽然曾多次来到过这里,对黄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为刚才陶醉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路转”和“忽见”两个词语,既衬托出了词人对茅店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

因为词人陶醉于飘香的稻花,以至于忘了道途远近。“路转”和“忽见”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读来回味无穷。

小结

这首《西江月》的题材内容不过是黄沙岭道中平常的景物;词作语言淳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修饰的痕迹;层次安排自然流畅,就是随行随写,随感而发。词人描写的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构思和描绘,可以说是辛弃疾平淡风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蕴含着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这一切都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挚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相关拓展阅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夜行黄沙道中的西江月是谁写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此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这首词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 以上就是高三网整理的关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希望你在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到你更多的学习。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诗意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