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的内容和原则 关于论语中的“礼乐”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周礼的内容和原则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礼乐制度的内容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讲解一下“礼乐制度的内容”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周礼的内容和原则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周礼的内容和原则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周礼的内容和原则

 内容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周礼》六官的分工大致为: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 军事 ,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献中实属罕见。《周礼》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原则

 ?亲亲?指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子弟必须孝顺父兄,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分封和任命官吏必须?任人唯亲?,使亲者贵、疏者贱,并按嫡长继承制代代世袭下去。

 ?尊尊?指下级必须尊敬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作为 天下 大宗的天子和一国宗主的国君;严格上下等级秩序,不得僭越,不许犯上作乱。

 ?长长?指小辈必须敬重长辈。

 ?男女有别?指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

 其中最基本的是?亲亲?和?尊尊?。?亲亲?是宗法原则,?尊尊?是等级原则。?亲亲父为首?,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君为首?,旨在维护君主制。二者都是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的。从这两个基本原则出发,周礼在 伦理道德 上特别强调孝和忠。在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下,?亲?和?尊?往往二位一体,因此孝和忠也往往两相结合:子弟孝顺父兄、小宗服从大宗,也就是下级忠于上级。

 周礼的起源

 现代学者郭沫若认为:?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仪制。?

 ?礼?在甲骨文中是个会意字,原作?丰?,是由祭祀中奉献 鬼神 的礼器引申为祭祀鬼神之仪式的[7] 。事神仪式(礼)与事神歌舞(乐)的结合,也就是?礼乐?的初义。尽管?礼乐?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及其复杂的思想内容直到西周才确立,但作为事神仪式的礼乐实践,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

 周礼的后世影响

  政治

 所谓?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西周礼制之中, 抽象 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尊尊亲亲?两个大的方面。所谓?亲亲?,即是要求在家族范围内,人人皆要亲其亲,长其长,人人都应按自己的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所谓?尊尊?即要求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当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贱都应恪守名分。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下,又形成了?忠孝节义?等具体的精神规范。西周时期,礼作为一种积极的规范,已具备法的性质和作用,完全具备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起着实际的调整作用。礼被认为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头等大事,渗透到各个社会领域。

  教育

 礼法教化

 《周礼》中构想了十二条 礼仪 、礼节法式教化公民,称之为?十二教法?。

 《周礼》对万民的教化,特别强调读政令和习礼乐。在《周礼》看来,只有让万民和百官深入了解王国的政策法令,才能正邦国,谐万民。习礼乐是对万民的行为、道德规范的熏陶和训练。?十二教?中有五种礼教内容,这种以?礼?为教的政教,充分体现了上古时代的统治者对?礼?的尊崇。

 德行教化

 《周礼》在施行十二教化对万民进行礼教教育的同时,又颁布乡学教学的?乡三物?又施行德行教化。

 ?乡三物?中的?六艺?从内容上看是六门 学科 知识的教育?五礼?是礼仪教育,?六乐?是音乐 舞蹈 的专门教育,?五射?、?五驭?是 射箭 和驾车的技艺教育,?六书?是文字知识的启蒙教育,?九数?是 数学 知识的教育。可见《周礼》的乡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它不仅制定了教育法规?乡三物?,而且建立了门类相对齐全的教育科学,为后世的兴学及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借鉴。

 职业教化

 《周礼》根据贵族专制统治的需要,强化人民的职业意识,构想了?十二职事?,对人民实行职业教化。 《周礼?地宫?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邑,使以登万民。一曰稼樯,二曰树艺,三曰作材,四曰阜蕃,五曰饰材,六曰通财,七曰化财,八曰敛财,九曰生材,十曰学艺,十有一曰世事,十有二曰服事。?

 十二种职业的颁布和实施,是《周礼》对万民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使国之民有所事事,安居乐业,成为王国统治者的驯服工具。

 思想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 文化 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

 文化

 周礼是先秦时期文化领域的标准思想。

 文学创作方面。这体现在文体的规范和写作手法的归纳总结上。《周礼》载:?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这里既包含风雅颂三种文体,又包含比赋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后世的文学创作深受其影响。

 音乐艺术方面。先秦时期有一套逻辑自洽的标准。《周礼》载,?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前者是音阶的标准,后者是音色的标准。正是因为确定了这些基础性的标准,音乐才得以科学发展,最终成为一门艺术。

 文体教育方面。《周礼》中提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后被儒家演绎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成为中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63]

 审美

 周代礼乐文化中的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充满着强烈的象征意味,体现的艺术精神就是一种象征性艺术精神,而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又是周代礼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因此可以说,象征性艺术精神是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艺术上体现出的最典型的艺术精神,也是中国早期的典型的艺术精神之一。这种象征性艺术精神对后世的中国艺术精神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4]

 社会

 西周的礼制确保了在政治上业已获取统治地位的家族,其优势地位的血脉延续性,从而?贵者恒贵?。亲亲原则,把国家上上下下的政治生活,演变成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庞大家族的家族生活。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家国一体,有朝以来,就这样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被塑造。

 从后世影响上来看,西周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当然在其后的时代,礼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发生移转,从西周之时主要作为政治权力分配功能的原则,到汉代以后转变为社会生活层面秩序塑造和维持的机制,但礼的基本原则,亲亲、尊尊、长长和男女有别,并未发生改变,反而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西周意识形态奠定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

 城市建设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 历史 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布局上都体现了《周礼》的礼制思想。譬如在中国封建社会盛期,最具有典范代表的都城?隋唐长安城。整个城市的布局严整、统一,充分体现出周代王城的布局特点。又如能够完 美体 现出《周礼》礼制思想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大都城明清北京城。它在格局上恢复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使皇城在都城的中心。

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一、作用

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礼的作用就是给人们提供一定的规矩和秩序,起到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乐的作用就是陶冶人的情操,配合人们的行为(礼)结合现实的场面,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换句话说,通过乐来调节人们的神经,调动人们规范行为的意识。

二、影响

礼乐制度盛行于中国的商周时期,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乐”,采取“节乐”措施。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它又使乐成了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扩展资料:

宋至清近千年,是为礼乐制度的持续发展直至随封建社会解体而或称消亡、或称被民间礼俗变化接衍的时期。

首先,从宋至清一直延续的是隋唐定型之后的五礼及其用乐制度,而且不断有人对此进行新的诊释,诸如《五礼通考》等著述的存在,显示对既有理念的认同。

第二点是为鼓吹乐在发展中的变化,即唐代在太常寺属下鼓吹署管理的鼓吹乐,在宋代曾一度归至教坊,一段时间之后又将教坊回归太常管理,这是管理机构所产生的变化,但最终还是回到太常,则说明对于鼓吹乐的性质还是被认同为礼乐者。

第三点是关于鼓吹乐自身的变化,宋金时期,从西域传人一种新的吹奏乐器开始广泛应用于鼓吹乐队中,这就是在史书中被称之为“金口角”、“苏尔奈”、“喇叭”的唢呐。

这种乐器的出,丰富了鼓吹乐队领奏乐器,在既有笙管笛组合的基础上延展出唢呐、笙、笛领衔之乐队多种样态与其并列。

百度百科-礼乐制

关于论语中的“礼乐”

读yue

是“礼乐制度”。周代是最早对“礼”(祭祀等仪式)和“乐”(配合“礼”进行的乐舞)进行规范的朝代,这就是“制定礼乐”。

礼乐制度在以后几千年中一直得到奉行,虽然礼乐制度在每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并不相同,但在精神和原则上都是学习周礼的。其中有两条基本内容:一是规定等级,二是规定伴随礼的乐舞基本是雅乐。

礼乐制度是对当时严密的宗法等级网的强调和固定。某一等级的人,只能享受这一等级所能享受的礼乐规格。就乐而言,乐舞名目、乐器品种和数量、乐工人数等都有绝对限定,超出规格就是严重违法。

周朝的礼和乐分别指什么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意识,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周公创作的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礼崩乐坏指的是在原先礼乐制度下的君臣的等级秩序,名分遭到了破坏。

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有哪些?

据文献记载,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周公经常夜以继日地思索如何把古代圣王的功业发扬光大,如果遇到想通的地方,便会尽快付之于行动。

周公认为,“礼”的主要功能是区别贵贱,如果让各个等级的人各归其位,各安其分,社会就不会出现混乱,也就不会产生争夺,这样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

周公颁布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级的职能,其中昀重要的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王位继承制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意思是兄长去世后,由其弟接替王位。这样的制度,传位不定,会使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而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争夺,客观上会削弱统治集团自身的力量。

为了克服这个弊端,周公以血缘关系为出发点,规定王位由嫡长子来继承,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其余的诸子,则分封为诸侯,这样从制度上避免了因继承而发生的流血冲突。

此外,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涉及君臣父子、言谈行为、男女性别等各个方面,在多个方面维护了周王朝的稳固。

周公规定的礼非常细致,如办丧事的时候不能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能叹息,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咀嚼声;邻居们有丧事,不能兴冲冲地走路;听音乐的时候,不许唉声叹气等。

在周公制定的周礼中,还有一种礼叫“谥”,或者叫“谥法”。就是在每个天子乃至诸侯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政绩和为人的好坏取一个代号,以概括他的一生。

周公制定的“乐”,更多的是强调“和”。礼制森严的社会,虽然保证了秩序井然有序,但这样的体系过于僵硬,而“乐”正好可以进行调和。

通过艺术手段的“乐”来感化人心,使百姓在心中认同社会。乐与礼相辅相成,二者有尊有亲,有别有和,构成治理社会的一个有机整体。传说,周公曾作《三象》、《大武》等乐歌,描述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及周初盛世的情景。

周公制定的“乐”虽指音乐却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社会功能,如《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词,有《风》、《雅》、《颂》之分。《风》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指西周京畿的乐歌;《颂》是天子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声调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如果用错了,例如应该用琴的时候却用了瑟,就是违礼,乐师就要受惩罚。

而琴又有雅琴、颂琴之分,绝对不能搞混。在当时,招待宾客,举行宴会,举办典礼,都必须由乐工奏乐或歌唱,所唱的乐歌、所用的乐器都分出等级,不能乱来。

好了,关于“礼乐制度的内容”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礼乐制度的内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礼乐制度的内容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