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的发明是在什么时候?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接下来由新高三网小编为你整理了火药发明时间相关详细内容,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些关于火药发明时间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关于火药发明时间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火药的发明是在什么时候?

火药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炼丹术,后在隋朝被真正发明,在唐朝被用于军事。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 ——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

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唐代炼丹家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火药所含的成分。

扩展资料:

火药的流传及当时的影响:

早在九世纪火药已经传到了阿拉伯。当时跟炼丹术和医药一起,硝石也由中国传到阿拉伯。当时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而波斯人称它为“中国盐”。

他们只知道用硝石还可以治病炼金和做玻璃。火药是通过战争传到了欧洲,并且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恩格斯曾经高度的评价了火药发明的影响,他说毫无疑问的,火药是从中国传到了印度,再传到了欧洲。

肯定了中国还是火药的发明地。火药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是欧洲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告别了以前的冷兵器时代。而以前靠冷兵器取胜的骑士阶层没落了。火药的发明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久远意义来看,它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火药发明时间

火药最早发明于春秋时期,在《孙子兵法》上有关于火攻的记载:“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月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火药真正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黑火药的发明极大增加了火攻武器的杀伤力和震慑力。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造纸术: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这种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印刷术:印刷术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代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火药:火药在军事上主要用作枪弹、炮弹的发射药和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及其他驱动装置的能源,是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是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成为了人类文明重要发明之一。

指南针:指南针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是9世纪初或更早时间,由中国练丹师们发明的。10世纪,中国古代首先将火药用于军事。后来火药由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直至19世纪,黑色炸药一直是世界上唯一的爆炸材料。18世纪以后,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为炸药原料的来源和合成及制备提供了条件,许多化学家致力于研制性能更好,威力更大的爆炸材料,使各种新型炸药接涌现。

火药的起源:火药不是历史上个别人物的发明,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在火药发明的过程中,炼丹家的作用特别重要。中国古代火药的主要成分硝石和硫黄,以及硫黄的砷化物,都是炼丹术中常用的药物。西汉末东汉初的炼丹书《三十六水法》中,有名为“硫黄水”、“雄黄水”、“雌黄水”的丹方,用硝石与硫黄、雄黄和雌黄在竹筒中以水法共炼。

隋末唐初医学家、炼丹家孙思邈(581~682),史称药王。选录入《诸家神品丹法》的《孙真人丹经》,相传是孙思邈所撰,记载有多种“伏火”之法。这类伏火之法,虽然炼丹家的原意,是为了使硫黄改性,避免燃烧爆炸,以达到炼丹的目的;但同时使他们认识到,上述丹方中含有硝石、硫黄和“烧令存性”(即炭化)的皂角子或马兜铃粉,三者混合具有燃烧爆炸的性能,从而发明了原始火药。故在炼丹时,有必要采取安全措施,将药罐放在坑内,与地平,四面并以土填实,甚至用湿纸盖,方砖捺,以土冢之。炼丹家正是通过他们的长期实践,才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等混合物的爆炸性能,因此,至迟在808年以前,含硝、硫、炭三组分的火药已经在中国诞生。

火药的早期军事应用:到10世纪,关于试制和试验火药兵器的记载已经屡见于文献。北宋初官修的《武经总要》,记载有火炮、蒺藜火毬和毒药烟毬的火药配方。这3个配方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冠以火药名称,并直接应用于3种实战武器的火药。但应指出,这些配方中硝含量低,还含有大量其他组分,通常只能速燃,用以纵火、发烟或散毒,还是一种低级火药,是近代火药的雏形。

火药技术的发展:10~14世纪,由于战争频繁,火药兵器得到发展,火药性能不断提高,火药技术不断改进。在文献中有不少对于当时各种火药兵器威力的描述。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宋都汴京,“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二)。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渡江攻宋,“舟中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逐大败之”(杨万里《诚斋集》卷四十四)。金天兴元年(1232),赤盏合喜守汴京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礶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金史》卷一百十三)。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兵攻静江(今广西桂林),静江破,守将“娄钤辖犹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元军围之十余日,“娄乃令所部入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雷霆,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元至元十七年(1280),“维扬炮库之变为尤酷。……碾硫之际,光焰倏起,即而延燎,火抢奋起,迅如惊蛇。……未几透入炮房,诸炮并发,大声如山崩海啸,倾城骇恐,……远至百里外,屋瓦皆震……。事定按视,则守兵百人皆糜碎无余,楹栋悉寸裂,或为炮风扇至十余里外。平地皆成坑谷,至深丈余。四比居民二百余家,悉罹奇祸,此亦非常之变也”(周密撰《癸辛杂识·炮祸》)。

据上述文献描述的各种火器威力,很明显地可以看出,火药性能在10~14世纪中是逐步提高的。12世纪的霹雳炮,已能用火药喷火的反推力,把它推上空中,反映出其火药性能比10、11世纪用以纵火的火药有了提高。13世纪,用于装填铁火炮(震天雷)的火药,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打穿铁甲。一枚铁火炮爆炸后,使城土皆崩,城内250人死亡,士兵多有惊死者。而在炮房爆炸中,能形成丈余弹坑,甚至楹栋有被炮风扇出数里者。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当时火药的威力之大。

明朝对火药技术有大量文字记载,至今尚存的明代《火龙神器阵法》是继《武经总要》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它反映了14~15世纪及其前后火药技术的进展,其中载有多种三组分火药配方。在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中,对火药配方和制造工艺均有详细记述。鸟铳药配方含硝酸钾75.8%,硫10.6%,炭13.6%,与现代标准军用黑火药基本相同。当时已制作粒状火药,所载工艺翔实可行。还记载了检验火药性能的方法:“只将人手心擎药二钱,燃之,而手心不热,即可入铳。但燃过有黑星白点,与手心中烧热者,即不佳。”说明对火药燃速和反应的完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火药理论的探索:明朝对火药配方和性能已作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探索,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唐顺之的《武编》(1549年辑),后来茅元仪收入《武备志》(1621年刊印),名之曰“火药赋”。这是一篇关于火药的学术文章,对硝、硫、炭三种组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定性的说明,特别是明确了硝石在火药中的重要作用,是符合科学原理的。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其名著《天工开物》(1637年初刊)中对火药性能作了理论探索,他说:“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两精逼合,成声成变,此乾坤幻出神物也。”又说:“消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他借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阴阳对立转化之说,形象地描述硝硫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他和茅元仪一样认为硝性竖而硫性横,但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现代“发射”和“爆炸”大致相当的“直击”和“爆击”两个概念。将硝硫比例与性能联系起来,对实践经验作了总结。

概观中国对火药的探索、发明和发展,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古代化学家(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朝已经掌握了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在五代末北宋初(10世纪)用以制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在宋、元两代不断创造新火器的实践中,火药性能也不断提高,炸弹用火药和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用的发射药等均已制造出来,并在明朝达到了成熟的程度。到明朝后期,科学家们还继续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

火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火药据传由晋朝葛洪发明,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荒谬和可笑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虽然在中世纪漫长岁月里发出灿烂的科技之光,却未能产生近代科学和近代社会,而是从16世纪明中叶起在火药、火器等方面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明显落后于欧洲,于是又从欧洲引进佛朗机、鸟铳及红夷大炮等火器。

入清以后,火器技术起起伏伏,与欧洲再次拉大差距,以致清末遭西方列强侵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受列强欺凌。在蹉跎了三个世纪后,中华民族又重新觉醒与崛起,经艰苦努力,已建设成为世界上经济与军事方面的一流强国。

扩展资料

13世纪由于蒙古大军在东西方国家的远征,使中国火药、火器技术传到亚、欧一些国家。欧洲14世纪早期火铳、火炮和火箭都是按中国同类火器的样式仿制的,硝石也是按中国古法采集、提纯,并与硫黄、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碾碎,制成固体火药。

由于欧洲人早年对从中国引进火药、火器技术的过程对中、欧火药史比较研究做得不够,致使17世纪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等学者将其称为“来历不明的发明”。

通过19—20世纪以来东西方专家的潜心研究,才真正找到阿拉伯世界和基督教文明区火药知识的最初来源地是东亚的中国,这在今天已成定论。

百度百科-火药

火药的发明是什么时候?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大约发明于唐代中期。最早的火药出自炼丹家之手,后为军事所利用,并得到发展和改进,先后出现了燃烧性火药和爆炸性火药。

我国的炼丹术中有所谓“伏火法”,其实质是对硝石、雄黄、硫磺、草木药等物在共同火炼前的预处理方案,旨在先改变它们的易燃、易爆的剧烈性质。由此可看出,炼丹家当时对火药成分和化学性质的认识以及在火药的配方上已达到较高水平:远在汉代,炼丹家魏伯阳就用硫磺来检验硝石的真伪;南北朝,炼丹家陶弘景明确地指出硝石遇到赤热炭会产生猛烈燃烧;唐代初期,孙思邈认为硝石、硫磺、皂解和木炭粉混合可产生猛烈燃烧,至此,火药实际上已经发明,孙思邈因此被认为是黑色火药的发明人。

唐朝末年,火药已开始用于军事目的,火药的配制也更趋科学化。用硝石(硝酸钾)75%、硫磺15%、炭粉10%就可制成威力强大的火药。据记载,唐末军阀李希烈采纳炼丹家意见,用火药加桐油为武器,击败了对方。

虽然唐朝已开始使用火药,但“火药”的名称及其正式配方最早见于北宋庆历四年(1040年)曾公亮所撰《武经总要》,其中翔实记载了用于制作“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火石包”的火药方。

大约在南宋(1224~1264年),中国火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西欧直到文艺复兴后,英国人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得到了火药的配方,比我国要落后数百年之久。

火药的发明是人类通向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对人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请问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最早是在中国的汉朝时期发明的,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火药是一种由硝酸铵、木炭和硫酸钠组成的燃烧物质,可以用来发射炮弹或烟火。

在汉朝时期,火药的发明人是蒯越,他是一位来自中国西北部的医生。蒯越发明了一种由硝酸铵、木炭和硫酸钠组成的燃烧物质,并将其用于发射炮弹。火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并为世界上的军事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火药的发明也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了,今天关于“火药发明时间”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火药发明时间”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版权声明】

本页面文章火药发明时间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用户本人,并不代表新高三网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包括不限于图片和视频等),请邮件至379184938@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